耒鵠《貓虎說》原文|注釋|賞析
農民將有事①于原野,其老曰: “遵故實以全②,其秋③庶可望矣。” 乃具④所嗜,為獸之羞⑤,祝而迎曰: “鼠者吾其貓乎,豕⑥者吾其虎乎⑦! ”其幼戚⑧曰: “迎貓可也,迎虎可乎? 豕盜于田,逐之而去; 虎來無豕,餒⑨將若何⑩?抑(11)又聞虎者不可與之全物(12),恐其決(13)之之怒也;不可與之生物(14),恐其殺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15)。射之擭(16)之,猶畏其來,況迎之邪?噫!吾亡無日(17)矣。”或有決(18)于鄉先生,先生聽(19)然而笑曰: “為鼠迎貓,為豕迎虎,皆為害乎食也。然而貪吏奪之,又迎何物焉?”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復議貓虎。
(《全唐文》)
注釋 ①事——指向神祈求豐年方面的事情。②遵故實以全——意思是按例備辦祭品,不要缺什么。故實:成例。③秋——指收成。④具——備辦。⑤羞——美好的食品。⑥豕——豬。這里當指野豬之類。⑦這兩句祝詞的意思是:有老鼠偷吃農作物我就祈求貓把它們吃掉,有野豬糟踐農作物我就祈求老虎把它們吃掉。⑧戚——憂愁,悲傷。⑨餒(nei)——饑餓。⑩將若何——將如何。(11)抑——發語詞,無義。(12)全物——完整的東西,這里指沒有切碎的食物。(13)決——撕開。(14)生物——活物,這里指還未殺死的食物。(15)滋甚——更加厲害。(16)擭(huo)——裝有機關的捕具。這里用作動詞,是捕的意思。(17)無日——不久了,沒有多久了。(18)決——判決,評判。(19)聽(yin)然——張開口笑的樣子。
賞析 本文以極生動的筆墨,通過人物的對話,深入淺出地揭示出封建時代農民貧困的根源,在于反動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的道理。
用對話的方式進行議論,能夠使說理深入淺出。文中三處對話,其意思概括起來就是:農民貧苦的主要原因并不在神,也不在自然災禍,而在于封建統治者的橫征暴斂。這是一個比較艱深的道理。但由于作者采用了對話的形式進行議論,僅用百十來字的篇幅,就把它形象地說出來了。對話的最大好處是問者為不知,所問也一定較為直近而具體;答者為使問者容易明白,所答則必須形象切近,由淺入深。幼者所提“迎虎可乎?”雖然十分尖銳,但出自祝詞,為平民百姓習見事物,就為鄉先生作答提供了淺近的比譬。鄉先生由虎及吏,在認識上是一個飛躍,但貪吏之害也同虎害一樣,是問者所熟知的,所以這種認識上的由此及彼的飛躍并不困難。特別是這種熟知事物之間的質的比較更便于鑒別,所以貪吏之“奪”無以“迎”的道理就變得突出而容易理解了。
對話作為一種表達方式,要精練概括,要有個性和感情。文中四處直接引語,精練概括自不待說,而老者持重,幼者敏感,鄉先生卓識,個性也十分鮮明,即使不看身份,也能辨析各出何等人之口。對話的感情,主要表現在節奏和語氣上。老者的話句式適中而少變化,持重中深含著期待。幼者的話由短而長,又由長而短,節奏明快而有變化,疑惑中夾著憂戚。特別是最后一句“吾亡無日矣”,稚氣中透出極大的悲哀,情感尤為強烈。鄉先生的話則由短而長,懇切中帶著譏諷,憤懣之情溢于言表。正是這種個性化和情感化的對話,使整篇文章顯得鮮活靈動,情至理申。
上一篇:周敦頤《愛蓮說》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元卿《猱》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