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立群《周瑜的死》原文|注釋|賞析
《三國演義》雖有許多捏造的地方,但是寫得卻有聲有色,非常熱鬧。其中最熱鬧的場面是赤壁鏖兵這一段,曹操83萬人馬,被結成統一戰線的吳蜀打得大敗,而親率吳蜀大小三軍運籌帷幄之中的“都督” ,便是那著名的周郎——周瑜字公瑾的是也。這位周郎雖然年輕,但的確是位了 不起的“將才”,后來許多人都這樣地稱贊他,如果他生在現代的話,準要被人稱做“青年天才軍事家” 的。
可惜在赤壁的勝利的不久以后,這位青年天才軍事家便死掉了,據說是被諸葛亮“三氣周瑜” 氣死了的。
周瑜的氣死大概并非偶然,而且我還有些疑心他是“氣由自取” 。看過《三國演義》或者看過《群英會》之類的舊戲的,都知道周瑜時時刻刻容不得諸葛亮。兩人定破曹之計,諸葛亮手掌心的字竟和他一樣是個“火” 字,他便大不痛快; 痛打黃蓋,被諸葛亮看破是苦肉計,又大不痛快。后來甚至完全離開統一戰線的立場想殘殺友軍了,他用三天造十萬箭的難題害諸葛亮,在甘露寺酒筵后面埋伏了刀斧手殺來招親的劉備,但前者被諸葛亮用 “草船借箭”度過難關,接著不但沒成功,而且“賠了夫人又折兵”,他肚子里的氣愈積愈多,一下子便氣死了。
為什么諸葛亮老是笑瞇瞇地搖著鵝毛扇毫不動氣,而少年英俊的周瑜卻氣量狹小到會被氣死了呢? 其中奧妙,大概多少和年齡有關。諸葛亮已是戴著胡子的 “老生” 了,而周瑜只是個唱尖嗓子的 “小生”。小生者,青年也,周瑜吃虧就在這里了。
青年有許多優點,然而就胸襟的開闊來說,便常不如年紀較長的人。氣量雖因人而異,但一般說來都是隨年齡并進的多,小孩子為了爭一塊糖可以三天不講話,在進了一步的青年看來已經是“何苦來”了,然而,青年時期也正是所謂洋溢著“浪漫蒂克”之感和充滿生命力的時期,釘子碰得少,經歷也不多,不愿受打擊,不愿別人比自己強。這便是周瑜不能容人的主因。他好象那因為自己不足道便不惜鬧散會場一樣,他不愿舍小異而就大同,他不管大敵當前——曹操還在“橫槊賦詩”,他一心只想鬧意氣,只想殺諸葛亮,只想天地間除他一個便別無聰明人,所以,已經臨到殺諸葛亮第三“氣”氣得口吐鮮血彌留之際了,還大呼道: “既生瑜,何生亮?”
魯迅先生槍斃了阿Q以后,還有些人在自己身上挖出了阿Q來,大為生氣說:魯迅竟在寫小說罵我,豈有此理!親愛的青年同志們,我們會不會在自己身上挖出周瑜來呢?如果周瑜竟然被活著地挖了出來,我們應該毫不留情地讓他被諸葛亮氣死還是不呢?
(1941年《中國青年》第3卷第3期)
賞析 本文從人們熟知的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歷史故事生發開來,緊緊抓住“氣量”和“胸襟”進行論述,教育青年人要做胸襟開闊的諸葛亮,而不要做氣量狹小的周瑜。
一個人氣量狹小不但難成大事,而且會積氣傷身。赤壁之戰中率孫劉聯軍大破曹操83萬人馬的年輕“都督”周瑜,是何等的威風顯赫,然而不久卻被諸葛亮氣死了。原因就是這個年輕人氣量狹小。他不懂得赤壁之戰的成功是以統一戰線為基礎的,而只覺得自己是世界上第一能人,不能容別人比自己強,不愿為統一戰線而“舍小異就大同”,大敵當前還一心鬧意氣,搞內耗。所以,這樣的人實在不是什么“將才”,而被諸葛亮氣死也就“氣由自取”了。這是分析心胸狹窄釀成的后果。
接下來,作者分析了周瑜氣量狹小的原因是由于年輕,進一步提醒青年人要特別注意克服氣量狹小這個弱點。青年人熱情洋溢,精力充沛,雄心勃勃,有許多可貴之處。然而,他們由于“釘子碰得少”,“經歷也不多”,“不愿別人比自己強”,因此也有愛鬧意氣、不能容人等弱點。這就是心胸狹窄,這就會妨礙青年人的進步。所以作者希望青年人要在自己身上挖出周瑜來。
文章寫于1941年,全文又是以歷史上“三國鼎立”時“三氣周瑜”的故事為例,緊緊圍繞“氣量”和“胸襟”來論述問題的,這自然會使人聯想到當時中國的抗戰形勢。當時,國民黨頑固派連續發動了兩次反共高潮,他們不顧大敵當前——日本侵略者已經占領了大半個中國——而只是一味地反共、鬧磨擦,破壞統一戰線,鼓吹“一個主義”,“一個領袖”,“一個中心”,“一個政黨”,容不得別人領導抗戰,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他們不也象氣量狹小的周瑜嗎?所以,文章雖然主要是寫給青年們的,但令人想到的卻不只是青年們。
這篇小雜文,因為用的是人們熟知而又喜愛的歷史故事,寫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而又論理深刻。在當時的確能起到“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上一篇:秦似《吻潮微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羅蓀《喜劇世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