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適夷《人造地震》原文|注釋|賞析
蕭伯納在日本和荒木陸相會面時,荒木對他說: “可惜你老先生沒有在日本遇到地震,遇到過地震,才會懂得日本優越的國民性呢。”蕭老頭子的回答是: “假使你是英國的內閣總理,一定會把炸彈埋在地下,制造人造地震的。”
荒木大將雖然沒有到中國來當主席,但中國現在確有不少的人在加工趕制人造的地震。
不必說那些舶來的,“國貨”的飛機,炸彈,坦克車,沒一天不在“邊疆”與“腹地”轟轟隆隆的制造地震,就是泛濫而來的外國商品,匪夷所思的奇捐怪稅,又何嘗不是搖撼著農村的人造的地震。甘陜的人民因為怕軍隊收房屋捐,不惜搗毀自己的住居,這地震已經是不待人造而自己來造了。軍隊因攻略而挖堤,土劣貪污克扣公款而置堤不修,形成環亙16省的大洪水,這更是接連著人造地震的人造海嘯了。
荒木以為地震養成日本國民,優越性是對外發展。在中國,這人造地震的結果,確也養成了對外發展的優越性,例如內地的地主搬家到租界里作寓公,拿財產存到外國銀行的保險庫里去便是。不過有些無家可搬,無產可存的人,似乎就無法養成這種優越性,只好永遠在人造地震里呻吟。
于是有人說: 這是“注定了的苦命”。既然“苦命”是“注定了” 的,就只好恭候山崩地裂,壓榨得粉身碎骨為止吧!
(1933年5月11日《申報·自由談》)
賞析 善于由此及彼、擺事實講道理,是本文寫作上的主要特色。文章開門見山援引英國著名文學家肖伯納與日本荒木陸相對話的史實,引出“人造地震”的論題。地震,有自然地震和人造地震,后者是從前者引申演繹而來的,也是本文論述的重心,所以題為“人造地震”。繼而,由此及彼,列舉中國人造地震的種種表現。其中有用飛機、炸彈從邊疆到腹地進行狂轟濫炸的軍事地震; 有外國商品源源不斷侵入我國市場造成的經濟地震; 有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給人民帶來的社會地震; 有反動軍隊和土豪劣紳因破壞水利設施而造成16省大水災的自然地震。凡此種種,深刻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現實,表示了作者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
接著作者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了全文的要旨。他指出,日本國民的優越性是“對外發展”,我國的對外發展,卻是內地的地主老財“搬家到租界里作寓公”,把財產存到“外國銀行的保險庫里”。兩種“對外發展” ,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社會效果。日本的對外發展,增強了實力,國富民強,成為世界一大強國。中國的這種所謂對外發展,只保護了地主、資產階級的財富,于國于民并無半點好處,反而使中國民不聊生,成為世界上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同時,地主為保住自己的私產以洋人作保護傘,無產者卻“只好永遠在人造地震里呻吟”。兩種際遇,何等鮮明。通過這些對比,深刻批判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化時的卑鄙無恥的行徑。
擺事實講道理,是一般論述文和雜文常用的手法,本文的特點是所擺的事實和所講的道理極為簡約概括。例如“匪夷所思的奇捐怪稅”、“環亙16省的大洪水”、日本“對外發展”的具體內容等等,只是點到為止,并未作詳細的介紹。而且,“擺事實”與“講道理”這兩方面,又以擺事實為主,在列舉事實的過程中,即滲透著作者的思想傾向。這種以提供大量事實為重點的寫法,便于讓讀者從事實中領悟出其中的道理,提供廣闊的思考余地,增強文章的蘊涵量。
上一篇:吳晗《人身自由何在?》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任叔《從槍決漢奸說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