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九華山歌并引》原文與賞析
劉禹錫
九華山,在池州青陽縣西南。九峰競秀,神采奇異。昔余仰太華,以為此外無奇; 愛女幾、荊山,以為此外無秀。及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遠,不為世所稱,故歌以大之。
奇峰一見驚魂魄,意想洪爐始開辟。
疑是九龍?zhí)斐C欲攀天,忽逢霹靂一聲化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億萬年,氣勢不死如騰仚①。
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暉兮江漾影。
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長在無人境。
軒皇封禪登云亭,大禹會計臨東溟。
乘樏不來廣樂絕,② 獨與猨鳥愁青熒。
君不見敬亭之山廣索漠,兀如斷岸無棱角。
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
九華山,九華山,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
長慶四年 (824),作者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于途中游覽九華山后吟成此篇。篇首冠一小序,言其有感于九華山神采奇異而地處僻遠,不為世人所稱道,故為之作詩以擴大影響。全詩寫得聲情并茂,慷慨憤激,很有特色。
詩一開篇,作者便從“奇”字入手,說自己一見奇峰,即魂驚魄動,覺得它就象剛從巨爐中熔鑄出來,從而為下文的具體描寫做了渲染和烘托,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九華山具有一種為世人所未見的奇神異彩。
接下來的“疑是”四句,緊扣開篇的“奇”字,以夸張想象之筆,轉入對所詠對象的正面描繪。在作者看來,眼前的九座山峰,猶如屈曲騰躍的九條巨龍,當其正欲攀天而上之時,忽然隨著一聲霹靂化成了九塊巨石。如今,悠悠億萬年已經過去,但它們依然是氣勢不絕,始終保持著騰躍奮飛之狀。
行文至此,作者以“云含”四句,造成詩意上的轉折。氣概非凡的九華山,夜晚是云含幽情,月添寒意,白天則日光凝聚不動,惟有山影倒映于江水之中,孤獨地蕩漾著,顯得凄清而又寥落,不象其它名山,盡日游客如云,充滿著熱烈歡快的氣氛。這是因其地處僻遠,難得有人來領略欣賞之故。
對于九華山的這種處境,作者沒有馬上感慨唏噓,而是宕開一筆,轉寫幾個遠為遜色的小山,用兩層筆墨來反襯其“不為世所稱”的命運,以起到進一步強調的作用。詩歌先說黃帝登臨泰山祭天時,曾在附近的云云山和亭亭山祭地; 大禹治水成功后,也登上過東海之濱的苗山進行“大會(kuai) 計。” (會計,此為“考核”意。苗山即因此改名為“會稽”。會稽,即會計之意。) 苗山也罷,云云山、亭亭山也罷,比起九華山來,都難以同日而語,但因其位居要沖,一經天子登臨,便頓時身價百倍,而不同凡響的九華山,則只能是“獨與猿鳥愁青熒”,在凄清的月色下黯然傷神。這是一層反襯的筆墨。緊接著的第二層反襯,是從敬亭山落筆的。作者眼中的敬亭山,容貌枯寂,神情沮喪,孤零零地座落在那里,好象是崩坍的巖岸,毫無棱角鋒芒。在這番描繪之后,作者指出,它如今之所以能“聲名齊五岳”,全應歸功于宣城太守謝朓的一篇贊美之辭。如果說上一層反襯旨在強調九華山地處僻遠,難有人至,那么這一層則是言其無人宣揚,難為世知。兩層均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又各有側重。
經過這兩層反襯,九華山的遭遇和命運便清晰地凸現(xiàn)出來,作者因此而發(fā)出的憤激不平的感嘆,也就是水到渠成、無法壓抑的了:“九華山,九華山,自是造化一尤物 (出類拔萃的事物),焉能籍甚 (名聲卓著) 乎人間!”這最后四句,采用了呼告的手法和感嘆的句式,無疑具有強烈的打動人心的力量, 而其中的一個“自”字, 尤使人

需要提及的是,在此詩問世之前,九華山已經由于大詩人李白的改名(按,此山原名“九子山”,后李白覺其九峰有如蓮花,遂易名“九華”)、題詠和寓居而名傳于世,可此詩卻偏偏對它的命運作了另外一種描繪和感嘆,這當如何理解呢?
作者在《吊張曲江序》中,曾說張九齡被貶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郁然與騷人同風。”其實這段話正可以拿來解釋劉禹錫自己的這篇作品。
作者素有大志,才華橫溢,入仕后,曾作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全力罷除弊政,一時宏圖大展,但革新很快就在宦官、藩鎮(zhèn)的聯(lián)合進攻下失敗了。永貞元年 (805),他被貶為朗州司馬,遷連州、夔州、和州等處刺史,轉徙各地,失去了在朝廷中發(fā)揮才干、實現(xiàn)抱負的機會。為此,他曾多次上書宰相,希望酌情內移,但憲宗卻將其打入另冊,明確規(guī)定其“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舊唐書·憲宗紀上》),到寫作此詩時,他已在貶謫生涯中度過了十九個春秋。既然“天與所長,不使施兮”(《子劉子自傳》),那就只得寄情于筆墨。在此詩中,作者正是借助于對九華山夭矯峻奇的形象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矯世厲俗的遠大志向; 借助于對九華山不幸命運的感嘆,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郁憤不平之氣; 借序文明說自己為九華山作詩以擴大影響,暗寓無人為自己撥開烏云重見天日的深意; 詩中的九華山和詩人自己的身影是兩相重疊,難分彼此的。詩雖通篇寫景,實際上卻是一首借景抒憤之作,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曲折表露。筆者以為,對此詩當如此理解,才更為符合作者的本意。
上一篇: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閻爾梅《九奇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