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戰國策·海大魚》鑒賞
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 “臣請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臣請烹?!本腹蛞娭?挖叾M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 “客有于此?!笨驮唬?“鄙臣不敢以死為戲?!本?“亡更言之?”對曰: “君不聞大魚乎? 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奚以薛為?夫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本唬骸吧啤!蹦溯z城薛。
(《戰國策·齊策》)
這是一篇記述說客諷勸當權者的實錄文字。
靖郭君要在薛地筑城,別人來勸,他都不見。好在有個聰明的說客,聲言只說三個字,多一字愿下油鍋。于是引起靖郭君的好奇。說客便趁勢以海中的大魚作比,推證出筑城實乃多此一舉。由于說理的形象生動,出奇不意,便獲得了預期的成功。
先秦散文,無論是敘事作品還是論說文字,都大量充斥著此種類型的小品片斷,即通過某種形象性的比喻或故事,來闡述一種觀點。中國人素來長于形象思維而弱于抽象的思辯,因而便熱衷于在言談文字中設置一種奇特的“情感邏輯”,它可以不用進行縝密的推理而同樣獲得說服對方的功效。其長處在于,能夠充分調動人的想象能力,獲得對于外界事物的一種直觀感受與判斷。唯其原始和渾沌,才有一種類似宗教的“頓悟”境界,避開繁瑣枯燥的彎路,也可以避免鉆進“牛角尖”而走火入魔。表現在文章里,更可平添一種感染力和審美效應。然而,其短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正因為不重推理,不擅抽象,所以在立論和說理的科學性或精確性上往往會大打折扣。比如這篇“海大魚”,其不必筑城的結論就未必是什么了不起的真理,充其量反映了一種“小我不如大我”的心態罷了。
上一篇:《明·薛瑄·河崖之蛇》鑒賞
下一篇:《清·黃宗羲·海市賦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