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新豐折臂翁》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白居易
戒邊功也。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 “致折何因緣?”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圣代無征戰。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無何天寶大征兵,戶有三丁點一丁。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云南行。聞道云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云前后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槌折臂。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云南。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臂折來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飛骨不收。應作云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聽取。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新豐折臂翁》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第九首,本詩通過一新豐老翁的親口訴說,控訴了天寶年間唐王朝統治集團發動對少數民族南詔的不義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反映了詩人主張各民族和睦相處,反對輕啟邊釁,殘害人民的進步思想和善良愿望,是其《新樂府》中的著名篇章。
全詩采用倒敘手法,先寫新豐老翁的現狀引出疑問,繼之以翁答言來倒敘,最后則以作者的直接議論結束。詩的前六句以“首句標其目”的手法,直寫新豐老翁的年齡和狀貌。”八十八”一本作“年八十”,此雖與詩中所寫的時間相符,但“十”與下句“雪”字不押韻,這里作“八十八”,既是為了押韻的緣故(古韻“八”、“雪”韻相合),也是更突出新豐老翁的高齡;再加之左臂折殘,右臂扶著玄孫肩頭經過店前,詩人見之,自然驚奇,從而使詢問老翁傷殘的原因順理成章。作者如此描寫實為后面展開敘述服務。“翁云”至“萬人冢上哭呦呦”為新豐老翁答詞,是全詩的主體部分。新豐老翁以滿腔悲憤之情,痛陳了自己臂折致殘的原因,揭露了天寶年間唐王朝統治者三次征伐南詔,造成的“千萬人行無一回”的歷史大悲劇。一次是唐天寶九年(七五○)云南太守張虔陀侮辱,勒索南詔王閣邏鳳,引起戰爭。一次是天寶十年(七五一)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攻南詔,被打敗。一次是十三年(七五四)六月,楊國忠以宰相名義兼領劍南節度使,又派劍南節度留后李宓帶兵前去攻打,結果李宓被擒,全軍覆沒。楊國忠隱瞞真情,反向玄宗報捷,并派人分道捕捉壯丁,枷鎖強送入伍,父母妻子送別,到處哭聲振野。此時,詩中的老翁正當年輕,名字自然被列入軍籍,在強征之列,為逃脫孤魂野鬼,喪身異鄉的悲慘命運,老翁無奈,只有在夜深人靜無人知時,“偷將大石槌折臂”, 自殘其身,盡管“骨碎筋傷非不苦”,然而卻可落得“一肢雖廢一身全”,“且喜老身今獨在”。老翁對自己命運的慶幸欣喜是多么令人寒心!他以殘損一支胳臂的代價換來了一條性命,得以延其天年,如果不是這樣,則他也一定身死瀘水頭,葬身萬人冢了。如此可見,他的“喜”是建立在令人肝腸欲碎的參照比較的基礎之上的。與他同樣被征的無數體格健全的青年,卻早已無辜夭殤,甚至“身死魂孤骨不收”,成了不義戰爭的犧牲品!老翁看似喜劇的命運,實際上是一幕深刻的悲劇,是無數人悲劇命運的折光反映、典型映像。老翁的形象生動深刻地表達出人民對窮兵黷武政策的深惡而痛絕,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向往。
本詩最后以“老人言,君聽取”引發議論,大聲疾呼,暢抒胸臆,對統治者的腐朽殘暴,予以義正辭嚴的譴責和批判。詩人舉出開元年間的賢相宋璟與天寶年間奸相楊國忠相對比。開元初,突厥數犯邊,天武軍牙將郝靈佺出使,斬突厥可汗默啜請賞,宋璟加以制止,第二年才授他郎將的官職。宋璟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邊將為邀功而濫用武力,挑起與少數民族的糾紛,保證邊境的安寧;而楊國忠等人卻正與此相反,他們為達到個人邀功固寵的卑鄙目的而發動戰爭,殘民以逞。元和初年,唐西北邊境又發生類似情況,邊將邀功請求發動戰爭。詩人以歷史上的教訓勸戒統治者,呼吁他們聽聽百姓們“邊功未立生人怨”的控訴,不要再進行這種禍國殃民的戰爭了,這就是詩人當時這樣寫的現實意義,全詩至此完成了“卒章顯其志”的寫作目的。
這首詩與杜甫的《兵車行》同為一類,是唐詩中反侵略戰爭的名篇,兩詩不僅詩意相屬即結構藝術亦相類,同是設為役夫問答之辭,鋪敘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但在風格上,杜詩抑郁悲涼,白詩則更顯得深痛憤激,感情強烈,議論精辟,語言質樸平易,詞淺意深,實不愧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所說:“此篇為樂天極工之作”。
上一篇:楊思圣《故宮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