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楊柳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默默施行違,厥罰隨事來。妹喜殺龍逢,桀放于鳴條。祖伊言不用,紂頭懸白旄。指鹿用為馬,胡亥以喪軀。夫差臨命絕,乃云負子胥。戎王納女樂,以亡其由余。璧馬禍及虢,二國俱為墟。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趨。卞和之刖足,接輿歸草廬。
《折楊柳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此篇為樂府古辭,是一首抒發深沉感慨的詩,表達了對昏君誤國、世道顛倒的巨大不滿。結尾雖標榜出世,但結合全詩來看,實是感慨和怨憤的轉化形式。
開頭兩句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是感情的發端。默默,文同墨墨,即昏暗的意思。二句說國君如果糊涂亂來,上天對他的懲罰就會接踵而至,這是可恨而又可悲的。以下十二句,句句都是緣此而發。作者以六個昏君為例,列舉了他們昏亂致亡的典型事例,痛斥了他們禍國殃民最后也害了自己的丑行。夏桀荒淫暴虐,寵幸妹喜,不聽忠言,反而殺害直言進諫的關龍逢,后來被商湯擊敗,流放到鳴條山而死,夏朝亡。殷紂更是極端荒淫暴虐,誅殺直臣,諸侯離心,民怨沸騰,對賢臣祖伊的告誡,他充耳不聞,依然故我,終于被周武王打敗, 自焚而死,懸頭于飾有白色牦牛尾的旗桿上,殷商遂亡。胡亥是秦二世皇帝,寵任奸臣趙高,趙高專權作威,指鹿為馬,胡亥自己也被趙高逼殺。春秋時吳王夫差,不聽賢臣伍子胥的忠告,聽信讒言,逼令伍子胥自殺,直到國破身亡時才嘆道:我無面目再見伍子胥。春秋時,秦穆公為了離間西戎的君臣關系,送女樂二人給戎王,戎王親寵女樂,疏遠賢臣由余,由余憤而歸秦。虞、虢本是唇齒相依的小國,晉獻公以良馬美玉賄賂虞君,借路伐虢;虞君愚昧貪財,不聽宮之奇的勸諫,導致虞、虢同時滅亡, 自己也淪為奴隸。
最后四句是感情的高潮。作者連用三個典故說明社會的是非顛倒、危機四伏。表面上是用接輿的典故稱頌了避世的高明作法,實則是對黑暗現實發出了強烈抗議。四句意謂:集市上本來沒有老虎,但當造謠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有時,人們就相信了;曾參本未殺人,但當誤傳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來轉告時,連曾參的母親也信以為真,扔下手里的機杼逃跑了。卞和懷著忠心兩次要把蘊含著絕世美玉的璞獻給楚王,但玉工們一再說是石頭,害得他被砍下了雙腳,好不凄慘!世道這樣險惡,難怪接輿拒不接受楚王的聘任,寧愿終守草廬,他真是高人!
在藝術表達方面,這首詩在樂府詩中也是別具一格的,全詩幾乎通篇用典。開頭兩句揭明宗旨,總領全篇。以下兩句一典,次第而下,歷述史實。而結尾四句是一句一典,密度更大。整篇詩宛如一座用典故壘起來的廟宇,但看來卻又不使人感到堆砌。究其奧妙,就在于它有緊密連貫的情思脈絡,并用它把各個典故貫穿了起來,使人感到典中有情,情因典發;典導情出,情隨典進。情與典的結合,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境界。
上一篇:戚姬《戚夫人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曹丕《折楊柳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