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中呂] 迎仙客
張可久
秋夜
雨乍晴,月籠明。秋香院落砧杵鳴①。二三更,千萬聲,搗碎離情。不管愁人聽。
【注釋】 ①砧:古代婦女搗衣的墊石。杵: 指捶打絲麻布帛等織物使之柔軟潔白的搗衣棒。
【鑒賞】 此曲題為《秋夜》,但寫的并不是秋天的夜景,作者以此為題,是抓住秋夜傳出的陣陣搗衣聲,傳達(dá)出濃濃的閨怨,是一曲典型的閨怨曲。
是這樣的一個(gè)秋夜: 秋雨乍晴,月光顯得十分迷蒙。秋夜靜極了,但從丹桂飄香的院落中傳出的陣陣搗衣聲卻傳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是啊,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過后天又轉(zhuǎn)涼了,閨中的思婦惦記著遠(yuǎn)方的丈夫,連夜搗帛為丈夫準(zhǔn)備寒衣。夜已深了,已是二三更,然而那千千萬萬的搗衣聲仍綿綿不斷,此起彼伏。搗衣聲聲,似乎在訴說著閨婦們無盡的思念,搗衣聲聲,聲聲搗在人們的心上,旁人聽了都覺心碎,都覺愁苦不堪。
這首曲子讓人想起唐李白 《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李白這首詩也寫了秋天的月夜長安城里萬戶搗衣的情形,作者直接進(jìn)行了敘述交代,從正面寫出了閨婦的悲怨,而此曲則通過環(huán)境的渲染,通過聽者的愁悶從側(cè)面寫閨婦的幽怨。開篇的 “雨乍晴” 就讓人們感到了秋雨帶來的逼人寒氣,“月籠明” 又使人們感到了如那不能朗照的朦朧月光般的、揮不去趕不走的無限愁緒。這些描寫都為下文寫愁怨作了很好的鋪墊。末句“不管愁人聽” 更是以旁人襯思婦,很好地表達(dá)出閨婦的愁怨,試想,連旁人聽了尚且愁悶不堪,更何況那搗衣的思婦呢?在這首曲中,作者就是這樣,通過秋景、搗衣聲及旁人的描寫,很好地襯出了思婦的愁怨,將閨婦的離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上一篇:周德清·[中呂]紅繡鞋·郊行|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姚燧·[中呂]醉高歌·感懷|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