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詩·(五首選三)》言情贈友詩歌
虎嘯谷風(fēng)起,龍躍景云浮①,
同聲好相應(yīng),同氣自相求。
我情與子親,譬如影追軀:
食共并根穗,飲共連理杯②,
衣用雙絲絹,寢共無縫裯③;
居愿接膝坐,行愿攜手趨,
子靜我不動,子游我無留。
齊彼同心鳥,譬彼比目魚④,
情至斷金石,膠漆未為牢。
但愿長無別,合形作一軀,
生為并身物,死為同棺灰。
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儔⑤。
磁石招長針,陽燧下炎煙⑥,
宮商聲相和,心同自相親⑦。
我情與子合,亦如影追身:
寢共織成被,絮用同功綿⑧,
暑搖比翼扇,寒坐并肩氈⑨。
子笑我必哂,子戚我無歡,
來與子共跡,去與子同塵。
齊比蛩蛩獸,舉動不相捐⑩。
惟愿長無別,合影作一身,
生有同室好,死成并棺民。
徐氏自言至,我情不可陳。
獨(dú)坐空室中,愁有數(shù)千端(11)。
悲響答愁嘆,哀涕應(yīng)苦言,
彷徨四顧望,白日入西山。
不睹佳人來,但見飛鳥還。
飛鳥亦何樂,夕宿自作群(12)。
楊方的 《合歡詩》 共有五首,其中前兩首托為夫妻唱和之詞,內(nèi)容相屬,所以合在一起來欣賞。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婚姻的基礎(chǔ)并不是愛情。在夫妻關(guān)系上人們倡導(dǎo)的是 “相敬如賓”式的理智與冷漠; 贊美的是夫唱婦隨的依服與盲從。朱光潛在 《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 中說: “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女子的地位較低。夫妻恩愛常起于倫理觀念,在實(shí)際上志同道合的樂趣頗不易得。”這兩首詩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超越倫理觀念的審美情操,表現(xiàn)出男歡女愛、夫妻相得的樂趣,歌頌了夫妻之間真正的愛情。
第一首是丈夫向妻子表白自己相隨不離、生死與共的摯愛之情。全詩二十四句,可分為五層,第一層以風(fēng)從虎,云從龍是因?yàn)?“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來暗示夫妻相從是由于情投意合。第二層具體地描繪出詩人理想的夫妻相愛,形影相隨的情景。詩人渴望能像影子一樣伴隨在妻子身旁。日常生活中飲食衣寢所用之物都要是成雙成對而又合為一體的; 舉止行動,無論是坐、行、動、留,都是完全一致而且親密無間的。第三層以類比的手法寫出夫妻感情的強(qiáng)烈與牢固。像同心鳥一樣同心,像比目魚一樣比目,相依為命,相親不離,比金石還堅,比膠漆還牢。第四層寫夫妻感情的永恒不背。“生為并身物,死為同棺灰”,生生死死永遠(yuǎn)相伴。第五層以與妻子情好甚篤的秦嘉作比,指出秦嘉在 《贈婦詩》 中表達(dá)的夫妻之情,雖已達(dá)到極點(diǎn),但還不能與自己的感情相比。在比較映襯之下,把詩中表達(dá)的感情推向了高峰。
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在于抒情主人公完全擺脫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束縛,把妻子放在與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去尊重她、追隨她; 理直氣壯地宣布自己至死不渝的愛,表現(xiàn)出對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婚姻的向往與追求。
第二首是妻子的和詩。寫出了一個妻子對丈夫的愛戀之情,和相隨不離的決心。全詩二十二句,可分為四層理解。第一層以磁石吸針、陽燧下火、宮商相合作比,明確提出夫妻關(guān)系的和美,是因?yàn)槎饲橐庀嗤叮靶耐韵嘤H”。第二層寫與丈夫相親相愛,形影不離之狀,表達(dá)自己對丈夫的熱愛。詩人愿意像影子一樣相伴在丈夫身旁,永遠(yuǎn)不離不棄: 蓋的是 “織成被”,用的是 “同功綿”,搖的是 “比翼扇”,坐的是 “并肩氈”。所用之物尚且如此,在感情和行動上當(dāng)然要同歡樂,共悲戚,來去相從保持完全的一致了。詩人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因?yàn)閭鹘y(tǒng)的道德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妻子從屬于丈夫,也不是因?yàn)樵谏钌蠈φ煞虻囊蕾嚕且驗(yàn)?“我情與子合”。這是一種擺脫了被奴役地位的、精神上完全平等的夫妻之愛,這里的 “子笑我必哂,子戚我無歡”,沒有半點(diǎn)獻(xiàn)媚討好的意味,只有真誠的愛和情感的完全一致。第三層以傳說的蛩蛩與蟨獸同心相濟(jì)作比,表示要與丈夫相依為命,生則同室,死則同棺,永不分離。至此詩人的感情達(dá)到了高潮。第四層以秦嘉之妻徐淑為喻,指出徐淑的《答夫詩》 雖已將妻子對丈夫的纏綿情懷寫盡了,但仍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表達(dá)出來。可見詩人感情之深厚遠(yuǎn)非徐淑可比。
總之,這兩首詩表達(dá)了一對夫妻情意相投,悲喜相應(yīng),生死與共,永不分離的熾烈感情,以及對理想的愛情婚姻的追求,與詩題 “合歡”是完全一致的。詩中主人公所向往和追求的,是建筑在夫妻平等。心心相印,彼此愛慕基礎(chǔ)之上的理想婚姻,這種婚姻觀無疑有起時代的進(jìn)步意義。
從藝術(shù)上看,最突出的特點(diǎn)是大量地運(yùn)用比喻。通過比喻來抒寫情懷,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是我國古代抒情詩的一大特點(diǎn)。這兩首詩總共四十六句,用比達(dá)十五處之多,且取喻新穎貼切,隱喻明喻交替使用,新鮮活潑,耐人尋味。詩人還善于使用排比和對偶的句式,如 “食共并根穗,飲共連理杯,衣用雙絲絹,寢共無縫裯”,“居愿接膝坐,行愿攜手趨”,“子靜我不動,子游我無留”等等,造成一種氣勢,使全詩的格調(diào)更顯得熱烈奔放,深深地激動著讀者。
《合歡詩》 第三首敘寫夫妻別離之后的孤寂、凄涼之感和對妻子的深切懷戀之情。
屈原 《九歌·少司命》 說: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一對恩愛的夫妻活活分開,當(dāng)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和悲哀,這首詩就抒發(fā)了詩人在經(jīng)歷了 “生別離”后的一段感受。全詩十句,可分為四層理解。
開始兩句: “獨(dú)坐空室中,愁有數(shù)千端”,是全詩的綱,規(guī)定了全詩孤苦憂愁的基調(diào)。“空室”這里是指妻子離去之后,主人公孤身獨(dú)處的居室,如同古詩 《焦仲卿妻》 中 “長嘆空房中”的空房,絕非一般的空房子。置身于 “空室”之中,主人公的孤獨(dú)、凄楚是可想而知的了,再加上是一個人 “獨(dú)坐” ,形影相吊,更是苦不堪言。因而,萬端愁緒一下子涌上心頭。詩人一開始就烘托出一種抑郁、沉悶的悲涼氣氛,感染著讀者。三、四句 “悲響答愁嘆,哀涕應(yīng)苦言”,以典型的細(xì)節(jié)具體地描繪出主人公在空室中獨(dú)坐的情景。悲哀的聲響伴著一聲聲長嘆,痛苦地自言自語回應(yīng)著低聲的哀泣。內(nèi)心的痛苦,精神上的孤獨(dú),自然要勾起他對過去幸福生活的回憶: 夫妻相隨,悲喜與共,該是何等的美滿! 而今這一切難道就不存在了嗎?他不愿意接受冷酷的現(xiàn)實(shí),幻想能找到幸福的蹤跡。五、六句是寫尋覓與失望。“彷徨四顧望”,在痛苦回憶的迷惘之中,仍抱有一絲渺茫的希望,但映入他的眼簾的,卻是一個凄涼的景象——“白日入西山” 。白日落山,夕陽西下,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將淹沒在一片昏暗之中。這是詩人著意選擇的特定的環(huán)境,也是主人公此刻心境的寫照。因而它是景,也是情,達(dá)到了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最后四句是主人公的所見所感,由對飛鳥的羨慕間接反映出對妻子的懷戀和苦苦的相思之情。日暮黃昏,大自然中的鳥獸都急于尋找自己的歸宿,出門在外的人也匆匆趕回家中與親人團(tuán)聚,這是最能引起人們懷人之思的時分,主人公是多么希望妻子能突然出現(xiàn)在自己的面前啊! 然而他失望了,“不睹佳人來,但見飛鳥還”。他呆呆地望著返巢的歸鳥,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感慨自己悲涼的人生。“飛鳥亦何樂,夕宿自作群”,連鳥兒都有親人相伴,而自己卻只能離群索居,怎能不激起他對親人的思念呢!
全詩采用賦的手法直言其事,讓主人公直接向讀者剖白內(nèi)心,講述自己的感受,感情質(zhì)樸自然深切感人。詩人還巧妙地采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以飛鳥群居之樂,反襯王人公獨(dú)居之苦,收到了很好的表達(dá)效果。整齊的偶句如“悲響答愁嘆,哀涕應(yīng)苦言” 、“不睹佳人來,但見飛鳥還” ,增加了詩句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總起來看,這首詩情調(diào)抑郁、感傷,讀來令人心情黯淡。
注釋
①景云: 祥云; 浮: 浮現(xiàn)。②連理杯: 連在一起的兩個杯子。③無縫裯(chou稠) : 沒有接縫的、整幅布做成的被單。④比目魚: 《爾雅·釋地》 “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古人以為比目魚只有雄雌相比方可游動。⑤至:極點(diǎn); 儔: 匹,侶,此處指比并。⑥陽燧: 古人在日光下取火的工具; 下: 此處有引出、招來的意思; 炎煙: 煙火。⑦宮商: 指五音中的宮調(diào)與商調(diào); 和: 指聲音諧調(diào)。⑧同功綿: 兩個蠶共作成一個繭的綿。⑨比翼扇: 指扇面如兩翅相比之扇; 并肩氈:指可容并肩同坐之氈。⑩蛩蛩 (qiong窮) : 獸名。據(jù) 《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所載,北方有一種獸名蹷,吃到好草必送與蛩蛩。遇到患害時,蛩蛩則負(fù)之以逃。兩種獸相互依賴而不相背棄。(11)空室: 空房,此指失去配偶獨(dú)居之室; 端: 頭緒。(12)自作群: 當(dāng)然有伴侶。
上一篇:《古詩贈新城王貽上》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徐健庵宮贊喜吳漢槎入關(guān)之作》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