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陳將軍同甫》言情贈友詩歌
飛將遠從戎,翩翩氣自雄。
椎牛千嶂外,騎象百蠻中。
銅柱華封盡,昆池漢鑿空。
雁飛真不到,何處寄秋風?
這首詩見 《徐渭集》 卷二,其前有小序數語: “時鎮滇,漢鑿昆池于長安,而將軍親見于滇,成一笑矣。” 由此可知陳同甫遠戍于滇 (今云南省) ,詩人懷念至深,而有是作。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特意點出昆池在漢代國都長安就可見到,陳將軍現在卻于云南親見,暗含對其遠謫不滿。
首聯 “飛將遠從戎,翩翩氣自雄” ,直寫友人從戎邊地,以及表現出的精神風貌。“飛將” ,西漢征匈奴名將李廣,人稱 “飛將軍”。唐王昌齡 《出塞》 詩中有 “龍城飛將”之句,詩人借用其意,代指陳同甫。一個 “遠”字,點出陳將軍所鎮之地的遙遠。繼之以“氣自雄”寫“飛將”,而“翩翩”兩個疊詞,則凸現出陳將軍的風采,仿佛使人看到了遠在邊地的陳將軍躍馬揚鞭,意氣奮發的英雄身姿,給人以動感。詩的開頭就氣勢不凡,寫出了飛將從戎的豪邁之情。
頷聯“椎牛千嶂外,騎象百蠻中”,寫陳將軍在邊地的軍營生活。“椎牛”,殺牛。《史記·馮唐傳》有“五日一椎牛,饗賓客軍吏舍人”。張元干有詩云: “盤餐雖杞菊,得飽勝椎牛。” “騎象”與“椎牛”相對。生動地展現了我國云南熱帶雨林區特有的風俗和物產。從而,給陳將軍的軍旅生涯涂上了一層浪漫色調。
五、六句連用兩則典故,委婉地表達了對陳將軍無用武之地,功業無成的同情。“銅柱”,銅制之柱,代疆界。《后漢書·馬援傳》 “嶠南悉平”,唐李賢注引《廣州記》: “援到交趾,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 “華”當指明王朝。昆池,即昆明池,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斗門鎮東南一片洼地。漢元狩三年(前120) ,為準備和昆明國作戰訓練水軍和解決長安水源不足的困難而開鑿。周圍四十里。“銅柱”、“昆池”,很自然地貼合了云南邊地,使人自然聯想起有關的歷史,但又以 “盡”、“空”概括對舉,又把人帶進名垂青史之事已不復存在的現實中,陷入了無限悵惘之中。
尾聯“雁飛真不到,何處寄秋風” ,承中聯,由對現實的不滿和友人處境的無限感慨,一轉而回到離別后對友人陳將軍的思念。此聯化用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文選》)句的詩意而作反語,用心真是良苦。因為大雁是最好的傳信工具,一到秋風吹起,正是大雁南歸的時候,只是邊地太遠,以致連大雁也飛不到那個地方。一個“真”字,可謂絕筆。使得本來就遙遠的百蠻之地顯得更加遙不可接了。既然一年一度南飛的大雁都無法帶去自己的思念,那么這一片情思該寄往何處呢?
這首懷人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起首以寫陳將軍始,末尾以懷陳將軍結; 寫陳將軍,不寫其形而寫其神; 寫百蠻之地,不寫其苦而寫其鮮; 中間兩聯對仗工整,且連用兩典,使詩的節奏顯得明快而富有韻味。特別是結尾對漢武帝 《秋風辭》詩意的妙用,深化了詩的意境,不失為一首懷人之佳作。
上一篇:《懷故人詩》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思王逢原三首·(其二)》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