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樹《秋晚野望》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陳玉樹
余霞紅映暮云邊,村北村南少夕煙。
遠樹捧高滄海月,亂鴉點碎夕陽天。
野人乞食扃蓬戶,漁父施罛入稻田。
滿地哀鴻聽不得, 江淮何處是豐年?
詩題為“野望”,是詩人通過望中景色的描繪,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思緒,對勞苦民眾寄予無限同情。
前四句是一般寫眼前的景色,暮云染紅,時已傍晚,按常理這是鄉村一天之中最熱鬧的時候: 農人歸來,雞鳴犬吠,炊煙四起,但眼前的景象卻是“村北村南少夕煙”,很少有人家生火燒飯。為什么呢?詩人沒有正面回答,卻宕開一筆,去寫天邊景色: 明月如薄冰,已高高掛在樹梢,群鴉鼓噪,殘陽欲墜。整個畫面蕭索蒼涼,情緒壓抑,這就為以下四句作好了情緒渲染的準備。
沿門乞討的被拒之門外,“扃”,關閉的意思。自己都無以果腹,拿什么來施舍呢? 時既入秋,該是收割稻子的繁忙季節,但只見“漁父施罛入稻田”,“罛”,指的是大漁網。稻田被大水淹沒,竟可以張網捕魚了,那收成無望也就可想而知。這也便是“村北村南少夕煙”的答案所在。災民們流離失所,哀哀哭訴,使人不忍卒聽。哀鴻指災民。面對這凄慘的景象,詩人問道: “江淮何處是豐年?”他希冀有豐年,但豐年又何在呢?這種無望的希望,更深切地表現了詩人深廣的幽憤。
別林斯基說過: “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詩人敢于面對現實,寫國難民憂,表達自己的同情和希望。這首詩似乎只是客觀地描寫“秋晚野望”所見,但憂憤之情猶如平靜水面下奔涌著的一股潛流,表面愈平靜,便愈見出詩人極為深沉的哀痛。
上一篇:楊萬里《秋山》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程顥《秋月》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