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
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蘇軾任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寫過《縱筆》詩。據說,這首詩傳至京師,被章惇看到,便再貶蘇軾到儋耳(曾季貍《艇齋詩話》)。元符二年(1099),詩人被貶為瓊州別駕,索居儋耳,時年六十四歲,他又作《縱筆三首》。“父老爭看”一首,便是其中的第二首。
本詩抒寫了詩人被貶荒遠地區以后蕭散寂寥的生活境遇和心理狀態。“父老爭看烏角中”句是說初到儋耳的情景。烏角巾,是隱士的服飾,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法書要錄》卷一)別駕是個閑職,所以詩人常著隱士服,過蕭散恬淡的生活。可是,由于他理民有惠政,為人重氣節,文名又很大,所以遐邇聞名,初到儋耳時,當地父老都爭著來觀看這位被貶來海南的當代著名人物。盡管他微服出行,但他曾經穿過官服,現出過當官的身分,所以父老們還能認得他。“現宰官身”,用釋家語,見《妙法蓮華經·妙音品》:“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眾生說是經典。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上二句寫父老“看”我,下二句寫我“看”路人。“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詩人站在溪邊古道的三叉路口,獨自閑立在斜陽里,默數著過路人。這二句通過外景和動態的描繪,袒露了自己百無聊賴、清閑澹泊的心態,將外物與內心,動態與靜態,巧妙地融合起來。
這首絕句,熔鑄佛典,自然貼切,了無痕跡。全詩二句一意,今昔比照,從人“看”我寫到我“看”人,動作的主體有變化,而詩脈貫串始終,情趣閑適恬靜,看似平淡,卻富有極深的感憤,宛曲地抒寫了詩人遠貶海南時的真實情感。
上一篇:蘇軾《題西林壁》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秦觀《泗州東城晚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