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沉醉東風》言情贈友詩歌
花月下溫柔醉人,錦堂中笑語生春。眼底情,心間恨,到多如楚雨巫云。門掩黃昏月半痕,手抵著 牙 兒 自哂。
寫宮女愁怨是我國古典詩詞中較常見的題材,唐代元、白、王建等都有這方面的名篇。而元人孫周卿這首《沉醉東風》則另有風韻。
這首小令旨在寫一深宮女子不得寵幸的寂寞和她對青春流逝、年華虛度的哀傷。作者構思精巧,以主人公的感情變化為主干,由外及內、層層深入地來揭示其哀怨、愁悵的心態。首二句寫主人公目睹耳聞的身外景物。“花月下溫柔醉人,錦堂中笑語生春”,這全然是一種令人心思神往、溫柔甜美的境界: 夜色之中,月光如水,花影婆娑,輕風纖柔,是情人相會共敘纏綿的好時光。正如歐陽修《生查子》所云“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眼前的月夜花影再加上宮廷中的笙歌燕舞、歡語滿堂,使人產生一種及時行樂、莫負春光的奢望。然而對于獨處深宮的這位宮女來說,醉人月夜和滿堂笑聲只能目睹耳聞罷了。青春少女獨處深宮已為寂寞哀傷,而眼前可望而不可即的物事只能進一步加深其內心愁怨。作者開篇以主人公視聽感官所感覺到的外界環境側面來反襯其內心憂怨,緊接著則直接深入其心。“眼底情,心間恨,到多如楚雨巫云”,這兒的“眼底情”和“心間恨”形式上對仗整齊、音韻和諧,實際上“眼底情”亦即“心中情”,兩者都是寫宮女心中愁怨。作者以 “楚雨”、“巫云”來寫宮女愁之濃,怨之深,使整個詞的感情基調深化一層。如果說首二句只是表現宮女因外界景物而生情并受到感觸的話,那么到了這一句,宮女長期壓抑在內心的寂寞和哀怨則如熔巖爆發,噴涌而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兩句詩也許能概括和表達她此時的哀怨和愁恨。詞的結尾兩句,作者又把筆鋒從宮女內心世界收回,以俯瞰之勢勾勒了一個空間大遠景:“門掩黃昏月半痕”。醉人的月色因主人公內心的哀怨也被賦予了暗淡和哀愁,造成一種凄慘哀怨的氛圍。最后作者以“手抵著牙兒自哂”作結,這句可說是神來之筆,主人公是抵著“牙兒”而不是抵著腮,若以手抵腮,那是沉思狀。惟有“手抵著牙兒”才能神畫出宮女的愁怨、憤恨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這一句和“門掩黃昏月半痕”緊緊相連,有如電影藝術中遠景鏡頭和特寫鏡頭的急促切換,由凄慘的俯瞰空間猛然切成宮女“手抵著牙兒自哂”的特寫畫面,使凄慘之中再添凄慘。元稹寫宮女時有詩曰: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而與“說玄宗”的宮女們相比,孫周卿筆下的宮女連一個能閑坐解愁的姐妹也沒有,她只能 “自哂”、“自嘲”以自慰。也正是這個宮女的 “手抵著牙兒自哂”使整個詞的感情基調得到了升華。
這首小令僅用二十一字,卻將宮女愁怨寫得如此淋漓,確屬元曲宮詞中的佳作。
上一篇:《[雙調]·夜行船》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雙調]折桂令》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