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在這首詩前有個序言:“……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就這序與詩看,好象只在記敘地面與山上物候不同,其實詩人正是借此事以表達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被貶江州(今九江市)后,心情抑郁,大有“人間芳菲盡”之感,如今到了“人跡罕到”的奇境佳地,如入另一世界,精神上得到安慰,有種遠離濁世的輕快,萌生了隱居山林的清想。他于元和十一年秋,就在香爐峰下筑了草堂,寫了《草堂記》文和《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詩,同時于這時寫的《遺愛寺》中亦可見出這種隱逸情緒:“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可見所謂“春歸大林”是“人歸山林”的寫意。
一般的理趣詩是寫景、抒情中巧言物理,而此詩卻是于寫物理中順抒人情。白居易寫作這首詩是唐元和十二年農歷四月初九,也就是公元817年四月二十八日。香爐峰在廬山北部,峰頂水氣郁結,云霧彌漫。大林寺海拔一千二百公尺。據當地氣象資料,那里大約山地平均升高一百米,氣溫就差0.5°~0.6℃,如九江市氣溫15℃時,山上大林寺的溫度8℃上下。山上桃花晚開,完全是氣溫決定了的。詩人緣物理敘寫,借此抒情,其情趣自然不同于一般。
上一篇:《城外土饅頭·王梵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大皮裹大樹·王梵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