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澤民
清景行行一徑苔,蘭樽特為晚春開。
綠蔭青紫猶堪賞,昨日游人自不來。
這首詩題目上雖說明是“次……韻”,卻并不回贈,屬自己表明心跡之作。暮春時節,友人們歡聚暢飲,看來獨缺作者,特寄詩相告,汪澤民因而依原韻寫下了此詩。
此詩四句渾然一體。首句“清景行行一徑苔”,“清景”,并非冷清意,而是說景色單調,四周綠肥紅瘦,地上布滿蒼苔。沿著長滿青苔的小徑一路行來:樹木已現濃蔭,盆中花已凋謝,只剩茂盛的枝葉,連小徑上都生長著青苔。人跡稀少,色彩單調、庭院深深。在這滿目皆綠之中,唯有蘭花獨放、“蘭樽特為晚春開”。“樽”,古代酒具,與蘭花初放時形狀近似,所以此處把蘭花叫做蘭樽。這句說,當百花爭春之時,蘭花尚無消息,它特意留自己的顏色,待點綴晚春風光。“綠蔭青紫猶堪賞”,百花凋殘了,蘭花以它或淡黃綠色、或淡紫色的萼片,楚楚動人的風姿,裝點單調的綠色庭院,不也值得一番賞玩嗎?第四句“昨日游人自不來”。可惜如此別具情致的景色,友人們沒來同我一起領略。
詩面上是說,朋友們以自己的快樂示我,我這里門庭冷落,是比較單調一些,但幸而有蘭花開放,供我清賞,此中自有韻味,他們哪里曉得。實際上,詩的意思是表白自己不隨同流俗,自得其樂。蘭花以其不與群芳爭艷,花香清雅宜人,易于幽谷開放,在中國古代被目為花中賢者,常常用它做為志行高潔、不同凡俗的標志,如屈原《離騷》“紉秋蘭以為佩”。作者在詩里歌詠蘭花有所為而開,不與群芳爭春,孤芳自賞,實際是自比蘭花,以清高自許。
詩寫得清淡和平,以晚春庭院映襯蘭花不群,而讀起來傲氣逼人,是某一類知識分子的寫照。
上一篇:周馳《和郭安道治書韻》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許有壬《琳宮詞次安南王韻》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