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
位于市西北郊蜀岡中峰大明寺內(nèi)。始建于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其時任揚州太守的歐陽修,極賞這里的清幽古樸,于是筑堂于此。坐此堂上,江南諸山,歷歷在目,拱揖檻前,若可攀躋,似于堂平,故得平山堂之名。平山堂是專供士大夫、文人吟詩作賦的場所。宋葉夢得《避暑錄話》稱贊此堂“壯麗為淮南第一,上據(jù)蜀岡,下臨江南數(shù)百里,真、潤、金陵三州,隱隱若可現(xiàn)。”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廢,明代萬歷年間(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年)山堂毀于兵火,重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平山堂北的谷林堂建于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系蘇東坡由穎州徙知揚州時,為紀念他的老師歐陽修而建,取東坡的“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詩句中的“谷林”兩字為堂名。堂內(nèi)懸有楹聯(lián)和書畫等作品,環(huán)境十分清幽。“谷林堂”北即“歐陽修祠”,又名“六一祠”。系清光緒五年(1879年)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墉建。祠面闊5間,前有回廊,方梁方柱,挑檐飛角。祠內(nèi)壁上嵌有歐陽修像。由于光線和觀看角度的關系,遠看白須,近看黑須,神態(tài)自若。祠中懸有“六一居士”匾額,原為歐陽正墉書題。“六一居士”乃歐陽修別號。據(jù)《六一居士傳》云:“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于此物之間,是不為六一乎?”
〔古詩文賞析〕 水調(diào)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篷舟千重,菰菜莼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萍洲外,山欲瞑,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這首詩是方岳旅居揚州時作。詞步蘇軾《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韻》,是因為此詞情調(diào)與蘇詞相近。這首詞寫得字煉語醇,情深意雄,是方岳的力作之一。
詞的上片敘秋雨后晚景,勾起了詞人鄉(xiāng)關之思。“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以麗語領起。秋雨一洗,川原皆碧,雨后放晴,山色清新。明麗之景,忽而轉(zhuǎn)入暗淡之情:愁思付酒螺為一層,歸思寄歸鴻為二層,遺恨托夕陽為三層。一層進一層,愈轉(zhuǎn)愈深。“江南江北愁思”,點明愁情,江南江北愁思無限,只有以酒消愁。螺是螺杯。詞人之愁,一為思家,一為憂國,故繼而分別寫之。“菰菜莼羹一夢”,方岳另寓新意,是說家鄉(xiāng)風味雖美,可是戰(zhàn)亂使得自己不得不離鄉(xiāng)背井,回鄉(xiāng)只是一夢而已。這種情緒在方岳詞中時有所見。有家歸不得,只有將一片鄉(xiāng)思寄于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醉眼”,回應“酒螺紅”,“河洛”指中原地區(qū),詞人抬醉眼了望中原,感嘆至今仍未收復,故曰“遺恨”。上片以寫景為主,以麗景襯悲情。
下片承上片時間的進展,主要抒發(fā)自己的感慨。“山欲瞑”,交代已入暮,“斂眉峰”,指山色已逐漸黯淡下來。詞人面對江山勝跡,想到人事滄桑,感嘆歷史變遷。“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緣物生感,仙翁不存,英雄磨滅。“兩仙翁”指歐陽修與蘇東坡,詞人登臨蜀岡,先由眼前景而馳想遠方事,再由當時情追念昔日人,想象的空間廣闊、時間悠遠。最后,突然宕開一筆,“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孤馬在西風中長嘯,實是詞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激昂呼喊。本篇結(jié)句,以動蕩見奇,且余味不匱。
(徐應佩 周溶泉)
〔現(xiàn)代散文〕 這幾天在報上一連讀了好幾篇文章,都是關于鑒真和尚的,因為今年正是這位了不起的僧人圓寂一千二百周年紀念,才使我知道他在揚州所住的大明寺,就是后來的法凈寺,就是有名的平山堂所在地。
平山堂在瘦西湖的盡頭,游湖的乘了小船來到這里,上岸步行上山,就到了平山堂。我在揚州玩的日子不多,但是平山堂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那一座小山并不高,站在寬闊的平山堂的坪臺上,遙看來時所經(jīng)過的一片湖水和遠處的綠楊城郭,使人頓有胸襟開拓舒暢之感,我想平山堂迷人之處,大約就在這里。
平山堂,這個堂名就已經(jīng)迷人。當時年紀太輕,也不知道那座小山名為蜀岡,更不知道這里就是唐朝有名的鑒真和尚修行之地,只知道這里是歐陽修最喜歡的地方,他在這里修筑了這座平山堂:不高不矮,恰可平山,這個堂名就已經(jīng)夠迷人了。我去的時候,正是春末夏初。心里有一點年輕人的苦悶,便接納了朋友的好意,從上海又回到曾經(jīng)住過多年的鎮(zhèn)江,再渡江到揚州去,在那里住了半個月,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是消磨在平山堂上的。
記不起是誰的兩句詩了:“竹床高枕虛堂上,臥看江南雨后山。”這就是平山堂可以享受到的情調(diào),也就是平山堂可以見到的令人神往的景色。因為揚州地處大江北岸,從南岸的鎮(zhèn)江望過去,我們見慣的是“兩三星火是瓜州”,現(xiàn)在置身江北,這才有機會“臥看江南雨后山”。
平山堂后面有一大片沼澤,象是瘦西湖的盡頭,或是污積了的湖址,草叢中有些地方是軟泥,有些地方還有積水,到處是小樹叢,沒有半個人影,地方十分幽靜。有一個下午,我到那里去作畫,可是被那一派幽靜的景色迷住了,站在那里只顧欣賞這種如畫的景色,根本忘記了作畫,直到晚潮使得積水向腳下的草叢中漲過來,浸濕了我的雙腳,我才瞿然一驚,趕緊收拾了畫具避開。這時從樹叢中傳來春末那種不知名的山鳥的啼聲,暮色漸漸的從山頭上合過來。我拖著濕了水的雙腳,繞過平山堂下面向湖邊走去的時候,心里雖然有一點凄寂之感,但是知道這是人生中難得有的一種感受,是一時不會令人忘記的。
果然,事隔三十年了,在我讀到報上所載的紀念鑒真和尚的文章,不覺仍想起了令我著迷的平山堂的景色。
(葉靈鳳)
〔民間文學〕 從揚州瘦西湖公園旁的長春橋北行兩里路,有一座東西走向的山岡,山雖不高,但綿延曲折,景色秀麗。這座山有個奇怪的名字,叫“蜀岡”。人們不禁要問,這山又不在四川境內(nèi),離巴蜀有數(shù)千里之遙,怎么叫“蜀岡”呢?
據(jù)說,很久以前,山上有座不大的廟。廟中有兩個和尚,一老一小,相依為命。這個廟雖說沒有什么名氣,但廟里的一只佛缽、一口古井卻值得一提。這佛缽是廟里世代相傳的古物,傳到老和尚手中已有數(shù)百年了,都說是件寶貝。二是那口古井,井水清淳甘美,泡茶尤為出色。人們還說這井水深源長,融匯百川,遠通天涯,但是誰也說不清它究竟通向何方。
老和尚已年近古稀,卻有個心愿未完:幾十年來他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朝拜過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至今未到過峨眉山,他想在這有生之年,了卻這樁心事。小和尚雖覺老和尚年老力衰,獨自出遠門有些不放心,但也不好勸阻,只得同意。小和尚幫老和尚整理好行裝,老和尚帶著那只佛缽,飄然遠去。
一路上老和尚曉行夜宿,朝山拜佛,到了第三個年頭,他歷盡艱辛,終于來到了峨眉山下。
此時正當炎夏季節(jié),驕陽似火。老和尚攀藤附葛,直向峨眉金頂攀登。由于山路崎嶇,加之烈日當空,未到半山腰,他已累得氣喘吁吁,汗如雨下,喉嚨里象塞了一塊火炭,干得十分難受,他捧著佛缽找水解渴。忽然聽得遠處水聲潺潺,連忙順聲尋去,果然在峽谷之間,綠蔭叢中有條小溪在流淌,那溪水清凈明澈,一眼見底。老和尚大喜,彎腰取水,咕嚕一飲而盡,覺得這溪水清涼爽口,沁人肺腑,和自家廟中的井水一樣甘美。老和尚又去舀第二缽,哪曉得溪岸邊的亂石已經(jīng)踩松,嘩啦一聲坍下去,枯藤經(jīng)不起使勁一拉,斷成兩截,老和尚身子一個前傾,手一松,佛缽啪的一聲落到水面上,只見它搖晃著打了幾個轉(zhuǎn)轉(zhuǎn),隨著水流漂進一個黑乎乎的山洞,轉(zhuǎn)眼間蹤影不見了。
再說小和尚自從師傅下山后,一個人孤苦伶仃的,他多么想念師傅呵。有一天,小和尚去井邊打水,他剛把水桶放下去,覺得水桶象碰著了什么,等他把水桶提上來,他驚呆了,水桶上面竟端端正正漂著一個佛缽。小和尚一看,怪呀,這不是他親手遞給師傅出外朝山的佛缽嗎?正是廟里世代相傳的寶貝呵,怎么會從井里冒出來呢?小和尚越看越奇怪,越想越糊涂,一種不祥之感油然而生,心想,莫不是師傅遇了難?想到這里,禁不住落淚。
又是幾個月過去了,老和尚終于回到了揚州。小和尚見師傅平安歸來高興得了不得。他看到老和尚的袈裟雖已破舊不堪,到底還穿在身上,手上卻空空的,那只佛缽不見了。
小和尚正想發(fā)問,不想老和尚一眼看到佛殿的香案上有一只佛缽十分熟悉,連忙跑上去捧在手中,一看不是別的,正是自己在峨眉山上漂失的那只,感到驚奇不已,連聲追問徙弟從何處得來?小和尚說:“我是打水時從井里提上來的。”老和尚說:“這就怪了,我在四川峨眉山中舀水時,佛缽落入水中,漂進一個山洞里,不想怎么會從這里冒出來,莫不是這口井通峨眉山?這山是蜀中各山的余脈?”老和尚又想起,他在峨眉山中喝的溪水和廟里井的口味一模一樣,這不證明井水和溪水通連嗎?晚上,老和尚講述了他在峨眉山上失缽的經(jīng)過,師徒兩個整整驚嘆了一夜。
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才曉得,別看這是座小山,來頭卻不小,原來是蜀中各山余脈的延續(xù)伸展,從此就給它正式定名,叫“蜀岡”。
(李保華 整理)
上一篇:描寫《巴東秋風亭》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廣教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