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悲。
據《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黃鶴樓欲寫詩,看到崔顥的《黃鶴樓》詩,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后,耿耿于懷,常欲寫詩與之較勝負,后來便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崔顥的《黃鶴樓》詩,被譽為唐詩七律第一(見《滄浪詩話》),而李白這首詩與之相比,“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瀛奎律髓》)。足見李的這首詩在唐七律中的位置了。
這段記載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一般說來,模仿的作品,難得原詩精髓,因而常畫虎類犬。而李白的這首詩,卻獨能與原詩各有千秋,難分昆仲。兩首詩的語言,同樣是自然流暢、明快優美,韻律同樣是“意得象先,神行言外”,不拘泥于格律而自然成韻。同是登臨之作,崔詩把傳說、寫景與感情交織在一起,李詩則把傳說、歷史、景物與感情熔鑄于一爐,抒發了憂國傷時的心情,意旨較崔詩更為深遠。因而,李白這里的模仿,是高明的學習、借鑒、再創作。
傳說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彩鳳集于山間,時人筑臺于山上,山名鳳凰山,臺名鳳凰臺。這個傳說當然是靠不住的。但詩人在開頭兩句卻以虛作實,把傳說當作真有其事。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可見當年的鳳凰臺是物華天寶之處了。可是眼前卻是“鳳去臺空”,只有大江獨自日夜東流,詩人怎能不感慨系之呢?三、四兩句從傳說回到現實,由慨嘆鳳凰的一去不返,轉而傷感歷史的巨大變遷。“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金陵曾是三國吳和東晉的首府,當年深宮美女,都城的士紳,都化作一抔黃土,那時的太平盛世又到何處去尋覓呢?
“詩言志,歌詠言”,以上四句,或詠嘆傳說,或憑吊歷史,詩人都是十分傷感的。詩人剛剛被排擠出長安,“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受到了極大挫折,那消失的鳳凰,那逝去的繁華,怎能不牽動詩人的百結愁腸呢?
但是,當詩人放眼看到壯麗秀美的山河時,精神似乎又振作起來了。的確,李白對祖國山河的愛是熱烈的、深沉的。在他謳歌大自然的大量詩篇里,總是噴發著火一般的熱情,用熾熱的愛和大自然擁抱在一起,熔化在一起,而且總以自由奔放的熱情、樂觀向上的精神、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脫俗獨創的藝術風格給人以美的享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自然流暢、對仗工整的千古佳句,把遠處綽約可見的三山,近處被白鷺洲橫截的秦淮河描繪得優美動人。山河的美的確把詩人的傷感淡化了,然而,冷酷的社會現實終究無法使詩人擺脫傷感。“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當大詩人想到皇帝被佞臣包圍,自己報國無門時,反而更加傷感了。
李白的詩大都是積極樂觀,熱情奔放的,那怕是一些消極避世之作,詩人自己也總是充滿了自信。象這首基調傷感的詩,在李白的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卻更真切、更深沉、更細膩。詩人被排擠出長安,雖受到極大挫折,但報國之情尚未泯滅,而又覺報國無門,詩中表達的這種矛盾,痛苦的心情,讀之使人泫然。
上一篇:《登太白樓·明·王世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明·高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