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父山
位于廬江縣城東20華里處,相傳是春秋時越國歐冶子為越王鑄劍之所,所以今人又稱其為冶父山。唐名冶山,宋初改名鐵冶山。山間綠蔭幽馥,郁郁蔥蔥,每當晴空一碧,風輕近午之時,只見淡云飄緲,日影流輝,呈現一派波光嵐景。其景即概括為“冶父晴嵐”,是廬江八景之一。冶父山舊時還有“江北九華”之盛譽,山上原有寺院兩座,一為冶父寺,一為伏虎寺,皆是唐伏虎禪師所建。山之東隅的叫冶父寺,又叫實際寺,是宋太宗所賜,光緒四年(1878年),修齋堂一進,寮房十余間,仍名實際寺。1919年,何海峰贈送《藏經》一部供于藏經樓,惜后寺毀樓焚,寺中原有大小二千五百多尊佛像連同《藏經》一起毀失。山巔是伏虎寺,現已改名冶父寺,系江淮四大古寺之一。寺的主建筑無量殿供奉著真武祖師,殿后有望江樓,共三層。整個冶父山的自然美景籠罩著一片佛光。
〔古詩文賞析〕 冶 父 山 清·吳之蛟
澹煙疏雨過潛城,冶父山頭又放晴;
春水漸生齊渡馬,林花半昧已藏鶯。
登峰身染云霞氣,入院僧無梵缽聲;
劍氣只今沖碧漢,時平應為掃殘掄。
天清氣爽去游名勝古跡,確實是一件快意的事,若遇陰雨,不免會感到美中不足。詩人吳之蛟去游冶父山,天始為陰雨,然后又放晴,不僅毫無憾意,反而添了許多興致。所以詩人留下了這優美的記游詩。
“澹煙疏雨過潛城,冶父山頭又放晴。”這是詩的首聯,潛川為廬江古稱,故詩人稱廬江為潛城。冶父山正是在廬江縣城東約二十里的地方。詩人經過廬江,當然想一覽有“江北九華”之譽的冶父山,但是天公不作美,飄起了綿綿細雨。詩人游心既定,毅然破雨出游。好在只是“澹煙疏雨”,一個“澹煙疏雨”,點出了江南春天雨的特色,特別是“疏”字,包容極大。你看那春雨雖不大,象牛毛,象花針,飄飄忽忽,可潤發而不濕身。正因為雨的綿細、飄忽,整個天空迷漫著一層水汽,如煙似霧。細雨生煙,澹煙藏雨,朦朧的雨景讓人浮想翩翩。令詩人高興的是:“冶父山頭又放晴”,雨中起程,雨中登山,到了山頂太陽卻出來了,一切都似安排好了似的。天氣晴朗才可極目遠眺,而萬物經過一場春雨的洗禮,顯得更加清新鮮明。這兩句詩不僅寫出了詩人出游時的地理環境,游覽的目的地,而且上來就讓讀者領略了一番江南春雨的韻味。詩的頸聯是這樣寫的:“春水漸生齊渡馬,林花半昧已藏鶯”,這是詩人遠眺所觀賞到的景色。長江北岸是以平原和丘陵為主要構造的地形,登上冶父山頂,東南即可看見天塹長江如一條巨龍匍伏在荊楚大地上。因為一場春雨剛過,詩人眼望長江,耳聞山中松濤和山泉在巖石上跳動的響聲,不覺神游魂落,把身邊的聲與遠處的江混連成一體,不覺吟出了“春水漸生齊渡馬”之句,“齊渡馬”是指滾滾長江之水如奔騰的野馬。收回眼光,落在群山之上,盡管只是春天剛臨江淮大地,僅僅“林花半昧”,卻早已在花樹之間,有鶯歌春了。大地煥發著勃勃生機,一派江南春早的繁榮景象呈現在讀者面前。
詩的頜聯是對身邊之景的描寫。詩人是這樣寫的:“登峰身染云霞氣,入院僧無梵缽聲”。雨過初晴,那雨霧還沒有散盡,薄薄的如白紗般輔在翠綠的林海上,微風吹過,飄忽不定,真有點“嗡之欲來,吹之若去”的感覺。一片陽光正灑在上面,霧紗又披上了一件絳紫色的外衣,裊裊娜娜,是煙?是云?是霞?誰又能說得清道得明。這一切裹著山、裹著林、裹著詩人。煙霧似霞,詩人如仙,難怪有“登峰身染云霞氣”的妙吟了。不僅詩人對此景如癡如醉,連那寺中僧人都被這美麗的景色所吸引,所迷惑,忘了敲缽,忘了誦經,以致詩人感嘆:“入院僧無梵缽聲”了。
面對這優美的景色,恬靜而心舒。詩的尾聯即表達了詩人對這美景的留戀。“劍氣只今沖碧漢,時平應為掃殘掄”。這一句說的是歐冶子當年為越王鑄劍留下的劍氣,今天還直沖入天宇,但劍只是在戰亂年代才用之為兵器,現在和平時期,劍應該被深藏起來,換成用來打掃殘槍上灰塵的掃帚。詩人在欣賞過冶父山的美景后,越發感到和平的可貴,因為只有在和平統一的情況下,才有閑暇的心情來領略大自然奉獻給人類的美麗景色。
(趙寒松)
〔現代散文〕 遠望冶父,層巒疊嶂,山峰高聳,山上樹木蒙翳,蔭蔽天日,密林深入,煙霧朦朧盤繞,整個山給人似飛蕩之感。來至山下,拾級登山,都見怪石嶙峋,滿目崎嶒,齒牙交錯,將山路咬得七斷八截。據《濡須志》載:“廬江冶父山,自麓至巔,凡五里,有三百六十四子山,羅列其下。”可見山勢的高峻,山體的博大。沿崎曲的山路上山,只見一塊塊散布于草叢中石頭,或立、或臥、或踞、或依,真是神態活現。心細的話,就會發現除石頭之外,還有一些土臺和山坡上不應有的一大塊一大塊平地,這就是當年名列江淮四大古寺之一——冶父寺,又叫實際寺的遺址了。昔年的香火繁盛都已被荒草掩埋,通過文字記載,或許還可領略一下當年實際寺的風韻。懷著對古文化被淹滅的遺憾,踏著荒草、亂石,來到山腰,只見谷中平坦,峰繞四周,青藤野葛,交織糾纏,一陣風吹過去,右邊的樹頭向東擺,左邊的樹頭卻向西旋,風濤入谷,澎湃有聲,翻江倒海,聲勢驚人,原來已到了“回風谷”了。
轉過“回風谷”,一座掩映在紅花綠樹中的古寺——伏虎寺躍入眼簾,寺前的青獅、白象兩石相映成趣。伏虎寺的主體建筑是無量殿,全用磚石結構,不用寸木,依巖偎險,巧奪天功,穹頂券空,嚴謹脫俗。寺內供奉的是真武祖師,原還有一部《藏經》,惜已佚失。無量殿后是三層的望江樓。1991年7月,無為籍人,現任滁州瑯琊寺住持的演龍法師贈送了一尊高1.20米,重達1噸的白玉佛像——釋迦牟尼祖師像,現就安放在望江樓第三層上。寺的左邊是鑄劍池,一池清水,滟滟見底,池邊長滿了劍蒲,加以清冷的池水,使人感到有一股凜凜的劍氣。池的周圍用石欄圈起,并立有“鑄池”碑一塊。寺的右邊有伏虎洞,洞廣且深,洞口長有一株壽達千年的五指松,樹枝有五,而每葉也僅五針,頗為奇特。
過了伏虎寺,就上到了山的最高峰——歐峰,峰上有一磐石,隱約可見“兜率”二字,所以又叫兜率峰。登上峰巔,東覽吳越,西望楚天,西北俯廬城,北收巢湖于眼底。上有薄霧如紗,下有群巒流翠,清代詩人吳之蛟登臨此峰,吟出了“登峰身染云霞氣”之佳句,轉看峰的右側,一高百尺有余的巨巖,寬數十丈,石壁奇峭,險不可攀,這就是百尺巖。巖兩旁長滿了蒼松翠柏,巖頂有一塊突出的危石,搖搖欲墜,令人驚嘆。百尺巖下有一汪水窟,大雨不漲,久旱不干,每逢水窟里水氣上蒸,即等于預示人們,天要下雨了。這時,棲息于巖下的蠑螈,就會從洞中爬出,當地人認為是小龍出來布雨,所以就叫這水窟為“龍湫”。抬起頭來,遠眺巢湖,只見波光粼粼,白帆點點,四周的沙湖、黃陂湖、白湖等如翡翠一般嵌在荊楚大地上。廬江詩人陳詩對冶父山全景曾作這樣描寫:“仰摩霄漢,環顧群山,而三百六十四峰皆居其下,且可遠眺江光,俯視河湖,黃陂湖,后湖、白湖、排子湖及巢湖;東北三面環繞,每當春秋佳日,芳樹紅花,如一幅畫圖,江淮之名勝也”。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正在山頂徘徊,突然一陣風吹過,四周雜草紛紛俯首伏地。忽見不遠處的草叢中,有一塊巨石狀似盛開的蓮花,山風吹拂,似有陣陣清香襲至,令人嘆為觀止,這就是蓮花石了。
下得山來,人已疲乏。經人指點,說山下還有一勝景——彀壺泉。在原冶父寺廢墟中果然有一眼泉水窟,一窟水剛夠裝滿一壺,舀完又汩汩地冒出來,不涸不溢。飲一口壺中甘洌的泉水,使我疲乏頓解,游興重起,興致勃勃地去游覽位于縣城東和城西的周瑜、小喬二墓,緬懷周郎“小喬初嫁”和“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英雄一生。
(趙寒松)
〔民間文學〕 春秋時期的越國,有個以冶鑄為業的世家,等傳到歐冶子這一代,冶鑄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當時吳國與越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越王非常勇猛,一次戰斗結束,越國取得了勝利,可是越王反而垂頭喪氣,好象失敗了一樣。越王的心腹大臣就問越王:“大王,您取得了勝利,為何卻悶悶不樂呢?”越王嘆了口氣,然后說到:“今天領兵作戰的吳軍將領是吳國最優秀的大將,這次我卻沒有能除掉他。他日此人必是我國之大患啊!可惜當時我手中劍砍斷了,可惜呀可惜。”心腹大臣聽到這兒,心中有了數,說:“臣有一人,他可為大王鑄出削鐵如泥的寶劍”。越王立刻來了精神,兩眼放光:“快說,快說,他是誰?”于是,越王招來了歐冶子,命令道:“限你九九八十一天,為本王鑄造五把利劍,本王封你為將軍。否則,哼哼。”話沒說完,就定定地看著歐冶子。歐冶子本不愿為越王鑄劍,但他知道越王是一個殘暴的國君,如若不給他鑄劍,會有殺身之禍,只好點頭答應。
答應后,卻難壞了歐冶子,因為要鑄削鐵如泥的寶劍,必須要有好礦石、好泉水,而且還要是天氣與地氣交合之處。他夜觀星象,日勘山川,最后選定了廬江的冶父山。選好地點,稟告越王后,歐冶子就告別了家人來到冶父山,搭臺設爐,鑄起劍來。要在八十一天鑄一把劍都很難,何況是五把。歐冶子只好沒日沒夜地煉鐵。因火太大,把天地二氣也給點燃了,天地之氣將整個鑄劍爐包在里面燒起來,到了七七四十九天,歐冶子開始鍛造利劍,汗水順著他的頭身象瀑布一樣披下來,還沒落地,又被熾熱的火蒸發了。就這樣五五二十五天過去,湛盧、巨闕、勝邪、魚腸和純鉤五把劍終于鑄成,只剩下淬火了。可等歐冶子到山上泉水邊一看,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原來,冶煉之火已把泉水燒烤得沸騰起來,不能用來淬劍了。這可急壞了歐冶子,沒想到化了那么大的精力,到頭來卻功敗垂成。一晃就到了第八十天,他正急得要命,忽有一老人飄然而至,對歐冶子說到:“我有辦法讓你有一眼泉水,不知你敢不敢做?”歐冶子危急之中遇救星,趕忙叩頭稱謝,連說“敢,敢。”于是老人說:“挖下一只眼睛,放在山上,就會有一眼泉水。”話剛說完,人就不見了。歐冶子狠狠心,忍痛挖下左眼,擲于地上,立刻雷聲滾滾,山崩地裂。頃刻,山上出現了一池寒光熒熒的泉水,連天地二氣之火也因之熄滅了。歐冶子把劍往水里一插,一道青光迸出,等拿出劍再一看,五把劍的劍鋒射出絲絲寒氣,互相擊如龍吟。歐冶子一陣狂喜,拿起一把劍向一塊巨石劈去,巨石立刻一分為二。終于在限期完成了越王命令。
后來,當他人就把這座山叫做冶山,又名冶父山。山的最高峰就叫歐峰,把山上的那池泉水就定名為鑄劍池了。
(趙寒松 整理)
上一篇:描寫《八嶺山古墓群》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化城晚鐘》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