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五更轉》原文與賞析
一更初夜坐調琴,欲奏相思傷妾心。每恨狂夫薄行跡,一過拋人年月深。
君自去來經幾春,不傳書信絕知聞。愿妾變作天邊雁,萬里悲鳴尋訪君。
二更孤帳理秦箏,若個絃中無怨聲。忽憶狂夫鎮沙漠,遣妾煩怨雙淚盈。
當本只言今載歸,誰知一別音信稀。賤妾猶自姮娥月,一片貞心獨守空閨。
這是一組表現征婦怨情的民歌。據任半塘先生說,這類民歌“顯皆開天間之 《征婦怨》”( 《敦煌歌辭總編》下冊,第1249頁)。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開邊拓土的戰爭很頻繁,人們崇尚軍功,許多人主動從軍,以求立功邊塞,曠女怨婦必然很多,故反映這種生活的民歌民謠亦必然要多。從詩中內容來看,怨而不傷,其丈夫所去之處多在塞外,也正是開天年間之情景,“開天間”的說法可信。題為《五更轉》,每更兩首詩,共應十首,但只存七首,且除這四首和三更第二篇即第六首完整外,其余皆殘缺。第六首之情調與此四首均不融貫,或者是偽作竄入者,故略而不選。
第一首詩描寫少婦深閨相思的情景。她靜夜獨坐,正在調理琴弦想要演奏相思的樂曲,但又恐怕這樣做會引起無盡的憂傷,故猶豫徘徊。那么,她到底為何如此呢?后兩句才坦露胸襟,這就是她常常怨恨丈夫輕薄,輕易便離家遠行,而且一去之后便數年不歸,把妻子拋在家中獨守空床。“每”是常常的意思。“狂夫”是女子對丈夫的昵稱,唐代民間歌謠中多見此語。“一過”是一去的意思。
第二首意義上承第一首而來,可看作是前首詩意的延伸,依然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述說幽怨:你離家已經數年,但至今一點消息也沒有。我真想能變成高飛云際的鴻雁,悲鳴著到萬里以外去尋找夫君。后兩句的設想之辭表現出這位思婦對愛情的無比忠貞與執著。
“二更孤帳理秦箏”一詩內容上與第一首相近,意義上更進一層。“理”,演奏,“若個”,哪一個。本詩意謂,二更天時我獨自坐在床帳中演奏古箏,哪一個音符中沒有幽怨之情?一想到丈夫在塞外荒漠中鎮守邊陲,就使我無限哀愁而淚眼盈盈。
第四首內容上緊承第三首,意謂當時原本說今年回來,可直到現在也沒有音信。我的心好像那清澈晶瑩的月光一樣,柔情不斷,心志忠貞,渴盼著你歸來的佳音。
四首詩從內容來看可分為兩組,每更一組,意脈上前后連貫,但由于每四句各自為韻,故以四句為一首,這是很明顯的。全詩語言通俗流暢,意義淺近直白,音韻和諧,很適合于演唱。“邊雁”和“姮娥月”的比擬雖是民歌中常見的手法,但用得貼切生動,加強了表達效果。
上一篇:《隋代民歌·于闐采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伊州歌·入破第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