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眘虛《闕題》唐山水詩鑒賞
劉眘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劉眘虛是唐開元初著名詩人, 與賀知章、 張旭、 包融合稱為“吳中四友”。據《唐才子傳》記載,眘虛“性高古,脫略勢利,嘯傲風塵”,“交游多山僧道侶”,有遺世隱居之志。他的詩流傳下來的較少,多為描繪山水之作,“情幽興遠”,令人含咀不盡。這首《闕題》是他的名作,因題目已經失落,故不知作于何處。細味全詩,可能是詩人去山中拜訪一位隱居的朋友,詩中敘述了他人山尋訪的經過。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道”指登山之路,路的盡頭隱沒在白云之中。“盡”字表現的恰恰是不盡,因為山路很深,直上云端,煙霧叢中究竟有多深、多長,無法測見。所以前句的“盡”與后句的“長”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全詩從開始就渲染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氣氛。再往山里走,道旁一條青青的溪水閃露出來,溪水彎彎曲曲,清亮鮮潤,邊上長滿了青苔和蔥翠的綠草,顯露出一派春意,“春與青溪長”。只有在山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所以說春意似青溪般地悠長。“長”字特別耐人嚼味。峰回路轉,青溪望不見頭,好象春天也看不到邊似的,這是一層意思; 溪水不同于長江,沒有奔騰直瀉的氣勢,它彎曲回環,滲瀉于石縫巖溝之中,所以“長”字還帶有清幽緩慢的意思;最后山路的漫長使人感到了時光的流逝,春天卻久久地與青溪同在,所以“長”也指時間的悠長。總之它幽深而無盡,讓人看不足,看不夠。
由于詩人的注意力轉到青溪上,所以下面兩句專門寫溪水。落花被長長的溪水帶來,一直流到了詩人的腳下。“時”字含有某種意外的意思。花瓣的到來未曾被預料到,所以每一次都帶來一陣欣喜; 但同時又令人感到十分自然,因為它們來得親切,仿佛與詩人早已相識,是向著詩人而來的。所以后面的“至”字就含有送到我身邊的意思。這些漂來的花瓣依然那樣紅艷、光潔,飄散著遠方帶來的清香,把一條青青的溪水都染香了。這不是夸張,而是詩人的感覺。后一句的神韻全在感覺上。那片片點點嬌嫩、鮮麗的花瓣漂浮在清水之上,實在是太美了,詩人似乎真的聞到了清香的氣息。感官本來是會誘發人產生聯想的。以上兩句是“春與青溪長”的進一步引伸。
第三聯開始,描寫朋友隱居的別墅。只見門前高樹掩映,空無一人,一條道路直通山里。“閑”字是專對山下而言,表現主人與塵世的隔絕。其實門并不閑,從門前道路看,主人經常步入深山,進出頻繁,他是一位愛與山林、自然獨處的隱士。這一句把上面幽美的山景與主人的生活連系在了一起,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詩人跨進門去,看到滿院的楊柳,一間讀書堂深深地隱沒在柳樹之中。看樣子主人還是一位愛好讀書的人,大概經常在堂前靜坐,凝神觀書吧。他能看什么書呢? 當然不會是策論、兵書之類,也許是《莊子》,或者是陶淵明的詩集吧?在深山中翻閱這類著作,真是太有意味了。整個住所的氣氛與山間的環境溶成了一體。
然而,直到最末兩句,詩中仍然沒有寫到主人的出迎與款待,很可能此時他已人山去了。所以詩人只能獨自在院中漫步。斑駁的清輝透過樹葉映照下來,疏疏落落地投射在衣服上,也投射在這間幽靜的讀書堂中。全詩到此結束了,沒有交代與主人的會面,看來沒必要了,從眼前的環境中詩人已體驗到將會交流的一切; 也沒有交代詩人的返歸,這也無需了,因為他已深深愛上了山間的生活,也許正準備搬進山來住呢。這樣的結尾正體現了以上的愿望。
這首詩全篇繪景,景物被超世脫俗的情趣一脈貫穿,形成了澹泊幽深的意境,讀后只覺有一股清新的花香伴隨著悠揚的音韻無盡地從詩中漫溢出來。
上一篇:《醉中下瞿塘峽中流觀石壁飛泉陸游》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韓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獨宿有題一首因獻楊常侍》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