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送楊杰并引》宋山水詩鑒賞
蘇軾
無為子嘗奉使,登太山絕頂,雞一鳴見日出; 又嘗以事過華山重九日飲酒蓮花峰上。今乃奉詔與高麗僧統游錢塘,皆以王事而從方外之樂,善哉未曾有也! 作是詩以送之。
天門夜上賓出日,萬里紅波半天赤。
歸來平地看跳丸,一點黃金鑄秋橘。
太華峰頭作重九,天風吹滟黃花酒。
浩歌馳下腰帶鞓,醉舞崩崖一揮手。
神游八極萬緣虛,下視蚊雷隱污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厲東海騎鯨魚。
三韓王子西求法,鑿齒彌天兩勍敵。
過江風急浪如山,寄語舟人好看客。
據《宋史·文苑傳》載,楊杰字次公,無為(今屬安徽)人。第進士。元祐中,為禮部員外郎,自號無為子。詩引首先介紹了楊杰因公出游及這次送別的緣由。方外,是世俗之外,神仙們居住的地方,借指神仙,從方外之樂,也就是神仙之樂。蘇軾一生放浪形骸,恣情山水之間,既為楊杰云游四方高興,又不無欽羨之意,所以引言把他的出游說成神仙之樂,是從來沒有過的好事。
詩人奇思異想的線索,就是楊杰的三次出游。全詩因之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又各有所重。頭一層實寫登臨之勝,二、三兩層重在寫人,先寫友人的飄逸曠達的神采心胸,后寫友人的才智學識。太山,即泰山。泰山之勝,在于海上日出。詩人也就寫觀日。賓出日,從《尚書·堯典》 “寅賓出日” 一語化來,原語指東方之官敬導日出,此處謂恭敬迎候太陽升起之意。泰山有東南西三天門,登天門可以觀海上日出。夜上與天門倒置。合起來,第一句是寫友人夜上天門恭敬迎候日出之狀。接下來,是海上日出的描繪: 極目之處,海天一色,坦蕩無垠,紅光萬里,闊大雄渾,崇高壯麗。至此,詩人筆鋒一轉,寫登山歸來于平地所看到的太陽: 它冉冉升起,象一只跳動的彈子;自靜態觀之,又象一只黃金鑄就的秋橘。重九,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飲酒的風俗。詩人想象友人在太華絕頂過重陽節,把酒臨風,意氣洋洋。滟是滟滟的省略,形容波光浮動; 重陽是金菊花開季節,所以說酒是黃花酒。高山絕頂,天風勁吹,杯中的瓊漿玉液泛起瀲滟波光。腰帶鞓(音tīng),太華峰的地名。酒醉微酲的友人放聲歌唱,飛奔直下腰帶鞓; 他既歌且舞,以至腳下石崖崩塌,但他卻依舊怡然自得,不過 一揮手而已。八極是八方極遠的地方,這里指神仙居住的方外之境。此時,神游于方外之境的友人似乎已經羽化而登仙,于是,所有一切因緣都一概被等閑視之。下視人寰,不過是嗡嗡如雷的 一群蚊蟲所遮掩著的一條污濁的溝渠而已。這一層,只六句,就把友人超凡絕俗、飄逸奇偉的胸襟神態,活現于紙上了。大千是大千世界——神仙佛界的省稱。大千世界一息之內,人世間八十年就轉瞬而逝了,作方外之游的友人又笑牽衣帶,騎巨鯨過東海而來。這兩句是過渡,天衣無縫地由華山之游轉到即將開始的錢塘之行。三韓指高麗,僧統是高麗王運之弟,三韓王子即指僧統; 由高麗至宋是西行;求法,是求取佛法。這一句說的是僧統來宋的使命目的,由此引出友人東渡之意。據《晉書》載: 釋道安與習鑿齒相見,鑿齒曰: “四海習鑿齒”。道安曰:“彌天釋道安”。兩人以名對,名噪 一時。勍(音qíng)敵,強大的敵人。此句用一典故,簡括有力地揭示了友人與僧統的才氣學識,相得益彰,均為一時之冠。結句又用一典。唐《摭言》記載: 唐朝令狐楚鎮揚州,處士張祜常與他游宴戲樂。楚改酒令曰: “山水船,風又急,帆下人,須好立。”祜應聲曰: “下水船,船底破,好看客,莫倚柂(即舵)。”錢塘江由來風波險惡。詩人遙想朋友此去,蹈風履浪,不無兇險,所以借《摭言》之典,遙囑舟人小心謹慎,化險為夷,一帆風順。殷切寄語,情深意長; 送友之意,也于此盡現。
這是一篇跌宕多姿、想象瑰麗的杰作。從全篇看,奇思異想如天風海雨,倏往倏來,難以逆料。即使在每一個層次中,也 一波三折,曲盡其妙。以泰山之游而論,先是寫海上日出,雄渾壯麗; 忽然筆鋒一轉,又寫起平地觀日,且動靜相倚,工筆描繪,瑰麗奇譎。全詩雖信筆走之,無所遮攔,卻又層次分明,重點顯豁,有景有人,情深意切,構成一支內蘊豐富、完整統一的交響曲。寫泰山、華山兩節,無論是狀物寫景,還是虛擬人物的神態行狀,其想象的闊大、奇麗、奔放、飄逸無不都令人拍案叫絕。極為靈活的音韻聲調,入聲四質、十一陌、十二錫,上平六魚,上聲二十五有等韻交替使用,參差不齊又錯落有致,正適合了詩人秩序井然而又變幻莫測的想象的需要,更使作品生色許多。一首送別詩,能寫得如此跌宕起伏、奇麗多彩、蘊含豐富,是不多見的,它充分體現了蘇軾如萬斛涌泉般的才華情思,體現了他的詩歌的浪漫主義的特色。
上一篇: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