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難》唐山水詩鑒賞
李白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 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李白的《蜀道難》,是一首描繪祖國山河奇險壯麗的長詩。沈德潛說詩人“筆陳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確實,這詩氣勢豪邁,吐屬如虹,具有勾人心魄使人震攝的力量。
詩的開始, 李白劈頭來一聲長吁: “噫——吁嚱!”跟著是“危乎高哉”兩個感嘆詞,感慨驚愕的情緒顯得異常強烈。第三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直切題意,它在詩的開頭、篇中和篇未三次回環詠嘆,是全詩的主旋律。這詩句音調抑揚頓挫,句末的兩個平聲字響遏行云,使人讀來格外激越和亢奮。
在一連串感嘆之后,李白開始展示蜀道之難了。不過,在進入具體描寫之前,他先說了一通有關蜀道的神話傳說。他說由“蠶叢”、“魚鳧” 兩個古代蜀國之君的渺茫時代開始,億萬斯年,這塊土地便與中原隔絕。后來,有五位大力士拔山開道,結果“地崩山摧”,五位開路先鋒用生命的代價,開辟了一條蜀道。這悲壯而又神秘的故事,給全詩籠罩著奇譎變幻的氣氛,就象畫家把畫面弄得煙靄氤氳,引人遐想。
緊接著,詩人以極其夸張的手法渲染蜀道的“高” 和 “危”。他把這里的山看成是太陽神羲和駕著六龍車,每天由東而西再又由西而東折返的標尺,峰巒直插九霄; 向下探視,澗水奔騰,觸山折返,卷起陣陣漩渦,顯得深不可測。這高山深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蜀道顯得分外險峻。詩人還說: 山之高,連最善飛翔的黃鶴也無法飛過;山之危,連最善攀援的猿猱也無可奈何。總之,日月神仙,飛禽走獸,到此回避三舍,可見,這里是矗立在人間的“攔路虎”,誰也無法通過,不能超越。
經歷了一連串奇特的想象,詩人從“青泥何盤盤”開始,對蜀道景色進入正面的描寫。青泥嶺是入蜀要道。李白于此著筆,意在概括蜀道的面貌。這青泥嶺山路曲折,層巒疊嶂,它高高地插在天河上。走了上去,簡直可以摸星摘斗,令人屏著氣息,不敢呼吸,只好撫胸長嘆。進一步,詩人著力寫了蜀道的幽深,在道路上,古木蒼黑,飛鳥悲鳴,月色迷朦,杜鵑啼血。這大林莽寂靜清冷甚至是凄厲的氛圍,和拔地而起氣勢磅礴的巖巒,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既烘托出蜀道的艱險,又使畫面增添了多種色彩。祖國河山的雄峻深邃,便凸現在讀者的眼前。
李白以如椽大筆,勾勒出蜀道概貌以后,又抓住其中獨特之處,象運用電影的特寫鏡頭那樣,展現蜀道的幾個細部。請看,他寫山尖,離天不到一尺; 山腰,則峭壁直上直下,無法駐足,只有枯松倒掛,奇崛無比。在山谷,飛流千尺,湍瀉奔崩,水擊石轉,吼聲如雷。這一組詩句,既繪蜀道之形,又繪蜀道之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把它的高危險難, 刻劃得淋漓盡致。
如上所述,李白在《蜀道難》中,對景色的描繪有夸張的想象,有鳥瞰式的概括,也有細致入微的點染。詩人虛實結合,在雄渾蒼勁的格調中有時孱入“雄飛雌從繞林間”那種工細的摹寫,誘導讀者在自己的腦海中完整地呈現蜀道的形象。無疑,李白在詩中需要極寫蜀道的險峻,但讀者又不會想象出這里只是窮山惡水,因為,詩人把他驚愕、憂疑、贊嘆、神往等復雜的感情注入詩中,讓人們在確實感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同時,體會到山河的壯美,領悟到詩章貫注著豪雄郁勃的氣韻。
然而,《蜀道難》又不是一首純粹描寫山水的詩章。當詩人把蜀道的景色寫透以后,筆鋒驟轉,韻律也跟著變化,他以短促有力的句式斬釘截鐵地揭示詩歌的題旨: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詩人認為:崢嶸的劍閣,是險隘的雄關,越過蜀道,千難萬難,但是,更難的是能找到一個忠于國家的守將,如果朝廷所托非人,守關者便會憑險割據,與朝廷分庭抗禮,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這一來,豈止是關山難越,它還會化作豺狼虎豹,貪婪地向國家和人民反噬,其后果將是朝廷對如蛇似虎的叛亂者東躲西避,險要的屏障反成了孳生禍亂的溫床。顯然,李白在這里抒寫的,遠遠超越山水描繪的范圍,他的筆鋒由此及彼,觸及時事,使人透過奇雄險阻的景物看到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蜀道難》寫于天寶之亂之前,而在開元年間,藩鎮割據的危險趨勢已經出現,唐玄宗曾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邊將,夫復何憂?”他讓節度使們分掌各地的軍政財經大權,結果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李白對唐玄宗的政策懷有隱憂。他在入蜀的友人描劃蜀道之難時,一吐胸中塊壘,從而深化了詩的主題。可以說,《蜀道難》震古爍今,它是雄踞我國詩壇上的一篇杰作。
上一篇: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白《西岳云臺歌送丹邱子》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