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游斜川》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陶淵明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
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
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
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
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在陶淵明集中,寫田園生活的詩較多,寫山水旅游的作品,僅有描繪虛擬的理想境界“世外桃源”的《桃花源詩》和這首基本上寫實的《游斜川》?!靶贝ā保诮窠魇《疾h附近。詩前有序。從序文可知,詩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正月初五。在這一個天朗氣清的初春早晨,詩人偕同兩三位鄰曲到斜川游玩。斜川的山水美景激發了詩人的逸興,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記旅游的詠懷詩。
詩的開頭四句寫游斜川的起因。詩人直抒胸臆,說: 一年之始倏忽又到了第五日,時光飛逝,我的一生很快就要結束了。想到這一點就感到凄然,便趁著這吉日良辰以成此游。詩的起筆自然平穩。但仔細品味,詩人的感情是悲涼的。這一年,詩人已經五十七歲,抱羸弱之軀,近風燭殘年,感到時不我待,壯志未酬,思想十分苦悶。但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詩人。他對于生死的看法是達觀的。這里,他用 “歸休”二字,表明自己把死亡看成一種寧靜的休息。所以,在生命尚未結束之前,他仍然要盡情享受生活的歡樂,從大自然中汲取精神的樂趣,排遣內心的苦悶。
中間八句,寫旅游途中所見,以及斜川使人游目騁懷的景色。天氣是那么和暖,天空也格外澄清。詩人和朋友們按次序列坐在小舟中,向遠處順流航行。但見悠長緩慢的流水上,有著美麗花紋的鳊魚在快速地游來游去; 幽靜的山谷里,不時地見到鷗鳥高飛、鳴唱。到了斜川,詩人放眼遠望,曾城山上的落星寺宛然在遠處淺澤中。詩人感到眼前的曾城,雖然不如傳說的西方神山昆侖的曾城九重那么秀麗; 但瞻顧左右,卻也沒有別的山丘能夠和它相比的。這八句,是全篇寫山水風景的段落。清人方宗誠《陶詩真詮》說: “‘氣和’八句,煉字自然,寫景如畫。” 是精當之論。陶詩的語言,以自然質樸為特色,但這種自然質樸,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后達到的,猶如 “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惠洪《冷齋夜話》)。例如“弱湍馳文魴”句,以“弱”字修飾“湍”,新鮮奇特,逼真地狀寫出溪水的細小、悠長與緩慢,一字而蘊含多種情狀; “馳”字,寫出了魚兒自由活潑,“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意趣。而 “弱” 與 “馳”,又準確地表現了水與魚之間的關系。正如明人黃文煥《陶詩析義》所云: “湍壯則魚避,至于漸緩而勢弱,魚斯敢于馳矣?!薄拔摹弊忠裁?。只有溪水澄清而又流得緩慢,詩人才有可能見到魚兒身上美麗的花紋。我們不能不驚嘆詩人觀察的細致和表現的精確、簡潔。又如“散”字,表明四周山川秀色競來相娛,使詩人目不能專注; “睇”,則又顯出詩人目不轉睛、凝眸遠望曾城山上落星寺的神情。而從詩人的“游目”和“凝睇” 中,又令人想象出一種宏廓的境界。從總的看,詩人寫景,用的是寫意疏筆,但潑墨寫意之中,又有極精工的細描。意筆與工筆渾然一體,妙合無垠。
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許多自然景物意象都有著或隱或顯的象征含義。這里所描寫的景物: 潺潺清流中活潑馳游的魴魚,幽靜的山谷上空歡鳴翱翔的鷗鳥,還有獨秀中皋、巍然挺立、宛如靈山仙府的曾城,似是毫不受羈束的自由活躍的生命的象征,似是萬物各得其所的自然哲理的詩化,似是詩人心馳神往的理想境界的寓托,或是詩人的精神品格的自我寫照。因此,使人感到這一幅清奇壯麗、生氣勃勃的斜川春色圖,在寫實之中又閃射出《桃花源記》中的那種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
詩的最后八句,寫他們在斜川歡飲。詩人提著酒壺,招待游伴,斟滿美酒,相互勸進。在歡飲之中,詩人想到,從今以后,是否還能有機會如此快樂盡興? 當飲酒已半,情感近酣,詩人更縱情馳想,把死生憂愁忘得一干二凈。最后,祈愿大家都盡情享受今朝之樂,對于明日之樂,不必過多希求。這里,在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中,蘊含著對生命短促的深沉感慨,以及對來日世事未可逆料的隱憂與嘆息。聯系到詩人對動亂時局的憤慨和隱居生活中的貧困、苦悶,這些表達棄憂就樂的詩句,分明是詩人故作曠達的激憤之言。
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后》中說: “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這是深得陶詩思想藝術真諦的評論。這首詩,初看似乎是詩人信手寫來,并未經過精心的謀篇布局。但反復誦讀,你會感到,詩人雖然是自然揮灑筆墨,卻巧妙地把抒情、寫景、敘事融為一體,將山水風光、人生樂趣寫得水乳交融。在疏簡之中夾精細的刻畫,在質樸中見感情的豐富,在寫實中寓理想的境界,在曠達中有沈至之語、深邃之理。這正是陶詩的高妙之處。
上一篇:張九齡《湞陽峽》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白《游泰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