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zhǔn)《書河上亭壁四首》宋山水詩鑒賞
寇準(zhǔn)
堤草惹煙連野綠,岸花經(jīng)雨壓枝紅。
年來多病辜春醉,惆悵河橋酒旆風(fēng)。
蟬鳴日正樹陰濃,避暑行吟獨杖筇。
卻愛野云無定處,水邊容易聳奇峰。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yuǎn)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暮天寥落凍云垂,一望危亭欲下遲。
臨水?dāng)?shù)村誰畫得,淺山寒雪未銷時。
此詩題全稱為“予頃從穰下移蒞河陽,洎出中書,復(fù)領(lǐng)分陜。惟茲二鎮(zhèn),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帶之地也。每憑高極望,思以詩句狀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絕句,書于河上亭壁。”“穰下移蒞河陽”,是指詩人由參知政事之職,于至道二年(996)罷知鄧州(即 “穰”,治所在今河南鄧縣),咸平初徙河陽(治所在今河南孟縣西南)。“分陜”是用典。相傳周公、召公分陜而治: 陜而東者,周公主之; 陜而西者,召公主之。詩人于景德二年(1005)官中書侍郎,翌年罷為刑部尚書,知陜州(治所在今河南陜縣),正是周、召分陜之地,因而稱“洎出中書,復(fù)領(lǐng)分陜”。由此可知,這組詩所詠,乃是河陽陜州二地之景,是作者在景德初至景德三年或稍后所作。這時詩人的身份是謫官。“久而方成”,表明此詩是詩人精思結(jié)撰之作。全詩四首,分詠一年四季河上景觀,剖露自己由景物而引發(fā)的淡遠(yuǎn)的情思。
第一首寫春天所見之景。首二句寫詩人站在河邊遠(yuǎn)望所見。長長的河堤上綠草連綿,一望無際,綠色迷濛處,堤草與廣袤的田野的綠色融匯交接。一場春雨過后,岸邊的花兒開得更鮮更艷了。這兩句通過擬人、通感的手法,將岸邊所見春天的景致寫得氣韻飛動。“惹煙”用擬人法。“煙”本是郁郁蔥蔥的春草在陽光照耀下給人的一種迷濛的色感,詩人不用 “含煙”而用 “惹煙”,使無生物變?yōu)橛猩铮瑐鲗懗隽说滩萏N含的勃勃生機(jī)。是堤草的蔥郁撩惹起詩人的情思,而詩人又反過來把這一份撩人的情思賦予了青草。“壓枝紅”則寫通感。“紅”是顏色,原本沒有重量,這里用沉甸甸的壓枝的重量來表現(xiàn)顏色,真可謂獨具匠心,寫出了雨后紅花的秾艷奪人和欣欣生意。
詩后兩句寫春光中詩人的境況和感受。“春醉”這一意象,包容二層語義,一層與上二句詩所寫景致相聯(lián),“春醉”指醉人的春色。“年來多病辜春醉” 是說以多病之身置于這美好春光之中,實在是有違春意,辜負(fù)大好時光。二層與最后一句相聯(lián),“醉”實指為醉酒。詩人因為年來多病,不能去酒肆豪飲,而依詩人的豪放本性是多么向往在這大好春光里開懷暢飲啊。正是這種欲飲不能、欲罷不忍的心境,使得詩人生出了無限傷春之感。在這萬物萌蘇的春天,詩人感到了生命本體的律動,然多病之身既與這醉人春色相乖,又與開懷暢飲之愿有違。正是在景致與身家境況的不和諧里,詩人生發(fā)了一種隱隱的失落感。望著河橋上迎風(fēng)招展的酒旗,唯有惆悵嘆息而已。
第二首寫夏日之景。“蟬鳴”是盛夏的標(biāo)志,灼人的酷暑加上急促的蟬叫聲,詩開頭便烘襯出一種噪人的氛圍。“樹陰濃”仍是言日正時的酷熱,因為只有在酷暑中,人們才會感到樹陰濃。第二句寫酷暑中的詩人。雖是在這樣酷熱燥人的日子里,詩人卻表現(xiàn)得鎮(zhèn)靜而有氣節(jié),詩人是手執(zhí)竹杖,獨自行吟避暑的。這句詩與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詩意相通。詩人獨杖行吟中,忽然抬頭望見天上的白云。或許是那飄浮不定的野云使詩人想起了自己因剛直不阿而數(shù)度貶竄的流落生涯,于是發(fā)出了“卻愛野云無定處”的贊嘆,表明詩人對野云清高不俗、我行我素的追慕,也借孤飛的野云剖露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水邊容易聳奇峰”寫低頭水中所見。水中觀看野云的倒影,猶如一座座山峰聳立于水邊,是那樣奇?zhèn)ィ菢訄怨獭=杷吰娣宓南笥鳎瑩崞搅俗约阂蛞娨霸茻o定而生發(fā)的一絲零落無依之感。
第三首寫秋日黃昏之景。秋日的傍晚,詩人獨自依著危檻(高樓上長廊的檻桿),憑高俯瞰河面。展眼望去,秋日江水滔滔,河岸顯得很寬闊。河中,船只稀少,益發(fā)襯得煙波浩渺。詩人凝望著滾滾東流的河水,心潮激蕩,不盡的思緒象東流之水一樣悠長難收。面對秋日黃昏之景,詩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沒有明說,只用 “思何長”一句省凈地一帶而過,給人留下了大片咀嚼回味的空白。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索繹出詩人的思緒所在。東去的秋水、浩渺的煙波,使人易生人生無定之感,“獨憑危檻” 又表明自己處境的艱危困阨。以艱危困阨之身,登樓遠(yuǎn)望煙波渺茫的不盡東流之水,逝者如斯、人生無端的感思和謫人的離憂自然會涌上心頭。然詩人沒有一任這傷感的情緒發(fā)展,而是筆鋒一轉(zhuǎn),將視角轉(zhuǎn)向了遠(yuǎn)天的樹林和秋山。
詩人抬眼遠(yuǎn)望,一片稀疏的樹林在蒼蒼暮色中若隱若現(xiàn),略帶幾分蕭瑟; 秋樹之外是莽莽秋山,此時已有一半被夕陽染紅。那景觀,雖仍不免遲暮蒼涼,而那一半秋山在夕照中的燦亮卻透出一種悲壯的意味,詩人在這美好的景致里獲得了快慰。“一半秋山帶夕陽”可謂“詩中有畫”,此句著一“帶”字而境界全出,這種擬人用法不僅賦予了秋山以強(qiáng)大的生命力,也使得常景變成了奇景,讀來余韻不絕。
第四首寫冬景。一場雪后,冬日的天空顯得寥落清冷,只有幾片冬云頹凝不流,象是凝凍后垂掛在天幕上。詩人推想,天上的云該不是望見了河邊危亭凌空欲飛的氣勢而遲遲不肯下來吧。這主觀的猜測以肯定的語氣出之,增強(qiáng)了詩的韻味。這里用 “凍云垂”將流動的白云推向定格,而詩人又給了一片“凍云”以“欲下遲”的意念活動,使云擬人化了。接著,詩人取景的鏡頭由遠(yuǎn)及近,由天上來到地下。“淺山”是說由于山勢不高而顯得淺,也是說由于蒼黛的山巒覆蓋了皚皚白雪顏色變淺了。淺山寒雪未銷,臨水的村莊在淺山寒雪的映襯下更顯得生動迷人。這樣的景致真是巧奪天工,有誰能畫得出來,復(fù)又有誰能欣賞呢?這一刻,情思也象凍云 一樣凝固了,留在畫面上的,唯有一幅大筆勾勒的、有臨水村莊點染的淺山寒雪圖。
人稱“寇萊公詩,情思融遠(yuǎn)”(《溫公續(xù)詩話》)。“融”者,簡淡也;“遠(yuǎn)” 者,清遠(yuǎn)、高遠(yuǎn)也。《書河上亭壁》正體現(xiàn)了這種融遠(yuǎn)的情思。全詩沒有表達(dá)強(qiáng)烈的感情,伴隨景物的,惟有淡遠(yuǎn)的情思和理性的感悟,而那一份高潔不俗的詩心也在這景物描寫中自然表露出來。這種詩風(fēng)的形成跟詩人的經(jīng)歷、個性有關(guān)。寇準(zhǔn)是一位剛毅的政治家,即使在詩中,他也不放任自己無限制地流露感情。詩中可以索繹出詩人情感的掙扎和對這種掙扎的自制。而情感的自制正是形成其詩融遠(yuǎn)的情思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劉禹錫《九華山歌并引》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