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九華山歌并引》唐山水詩鑒賞
劉禹錫
九華山在池州青陽縣西南。九峰競秀,神采奇異。昔予仰太華,以為此外無奇; 愛女幾、荊山,以為此外無秀。及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遠,不為世所稱,故歌以大之。
奇峰一見驚魂魄,意想洪爐始開辟;
疑是九龍夭矯欲攀天,忽逢霹靂化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億萬年,氣勢不死如騰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輝兮江漾影。
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長在無人境。
軒皇封禪登云亭,大禹會計臨東溟。
乘樏不來廣樂絕,獨與猿鳥愁青熒。
君不見敬亭之山廣索漠,兀如斷岸無棱角。
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
九華山,九華山,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
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中,詩人應好友崔群(敦詩)之邀,由池州至宛陵,途經九華山,寫下這首詩。當時,詩人從永貞革新失敗被貶以來,已將近二十年了。歷經憂患,郁憤不平的心情,每借寫景詠物,瀉于筆端,這首詠九華詩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詩前的小序,有三層意思: 一是贊嘆九華山“九峰競秀,神采奇異”,遠在華山、女幾、荊山之上。二是嘆惋九華山 “地偏且遠,不為世所稱”。三是交代作詩的目的在于“歌以大之”。詩的前七句,以想象夸張之筆描述九華山極不尋常的來歷和夭矯騰仚(xiān先,飄舉的樣子)的神奇風貌。開頭一句,劈空而來,很有警動之感?!绑@魂魄”三字,不僅將初見九華的驚奇、贊嘆心情吐露出來,而且點帶出九華山奇秀無比的神采?!耙灰姟敝露绑@魂魄”,驅使詩人進入遐想境界,故而以“意想”二字提引,神馳往古,展示出一幅天地開辟之時的神秘畫面。這秀出天外的九座奇峰,原是九條神龍,在那洪爐熔鑄出宇宙的時代,它們屈曲騰躍,意欲攀天而去,突遭巨雷轟擊,化而為石,變作這眼前的九峰。這離奇的想象,本來是迷茫難求的事情,可是在詩人想來,卻是帶有幾分可信的故事。如其不然,悠悠萬年之后的今天,它們何以氣勢不死,仍然象要騰躍飛舉而去呢?故而詩中以“不然”二字反詰兩句,以論其真。這里,詩人所構繪的故事是虛無縹緲的,然而它卻最生動地描繪出九華山峰夭矯騰飛的形態和氣勢。這種以虛想寫實景的手法,在山水詩中雖屢見不鮮,但寫得這樣富于神奇的色彩是不多見的。
詩的中間十二句,描寫九華山的清美景色和被冷落的遭遇?!霸坪?、“日凝”兩句,分寫晝夜之景。山中之夜,白云含幽而素月添冷,是那樣的清冷幽寂。而在麗日晴天,則陽光凝暉,江水映漾著山影,又是那樣地清麗明秀。但是,如此優美的山光水色,只因為“結根不得要路津”,“地偏且遠”,長在無人之境,竟然久湮不聞,埋沒至今。寫到這里,一種郁憤不平之氣,已強烈地抒發出來。接下去,放開筆墨,打開時空限隔,再馳神思,通過黃帝、大禹和詩人謝朓的故事,進一步加以抒發。那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和東海之濱的會嵇山(苗山),原來都不過是平平常常的小山,卻因為黃帝的封禪、大禹的治水計功而著稱于人間。九華山的遭遇就不同了,這里是“乘樏(山行乘載之具)不來廣樂(鈞天廣樂)絕”,大禹既不曾乘樏而來,黃帝更沒有在鈞天廣樂聲中降臨,它只能“獨與猿鳥愁青熒”,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獨與猿鳥相處,愁恨千古。最使詩人深為不平的是那座敬亭山的幸運了。它不過是孤峙平地,象一座崩坍的崖壁,一片枯寂,毫無生氣??墒牵鼌s憑借南朝詩人、宣城太守謝朓的一首《游敬亭山》詩,竟然“遂使聲名齊五岳”,名揚天下。通過這十二句的敘述,以云云、亭亭、會嵇、敬亭山與九華山的對比,非常深刻地揭示出顯者不美,美者不顯的極不正常的現象和極不公正的待遇。山且如此,推而及人,更有甚焉。對此,詩人是深受其害、深惡痛絕的。但他又不愿直陳其事,觸犯時忌,故而詩的最后四句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歸結為: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九華山既然是“天生尤物(奇美之物)”,只合隱淪于偏遠之境,而不得名聲流播,廣傳于人間的。在這四句中,以連呼兩句“九華山”提起,既飽含著對九華山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更包含著對人間的憤懣和譏諷。至此,詩人借山喻人,以山之見棄寫人之遭讒遠謫的立意也就更為顯豁。通篇沒有一字寫及人事,然而又無處不在抨擊人事,包括詩人在內的八司馬的遭遇和九華山的受冷落,其情相通,其理相似,暗寄諷諭的手法運用得十分成功,由此也足可見出劉禹錫詩的高妙處。
上一篇: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寇準《書河上亭壁四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