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龍標(biāo)野宴》唐山水詩鑒賞
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fēng),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yuǎn)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詩貴在和日常的生活打成一片,又要把生活的素材加以詩化,它所憑借的,不是外表的裝飾和點(diǎn)綴,而是詩人高遠(yuǎn)的胸次襟懷和充盈的人生情趣。有了這種精神上的生氣灌注,詩才能變平凡為神奇,把人們引入光景常新的至美境界中去。這首詩就是一例。
詩寫的是夏夜的一次野餐,當(dāng)時詩人正被貶謫在龍標(biāo)(今湖南省黔陽縣)。龍標(biāo)地處沅水上游,時值南國盛夏,氣候之酷熱不難想見,此夜卻涼風(fēng)倏起,一個“足”字,令人何等舒心快意! 詩人故而情不自禁,呼朋喚侶,而有野宴之舉了。詩中直寫“宴”者僅二處: 一曰“春酒”,一曰“弦歌”。“春酒”者,美酒之謂也。唐時美酒多以“春”命名,如“金陵春”、“竹葉春”、“麴米春”、“梨花春”、“若下春”、“松醪春”等等。弦歌則更為野宴平添了熱烈歡樂的氣氛。樂聲伴和著溪水潺潺, 似為流聲助興; 翠竹、 醇酒隨風(fēng)飄香, 一陣陣沁人心脾。 如許風(fēng)月,如許芬芳,不由得教人微醺了!
然則詩人卻并未滿足于一時的陶醉而忘懷人生。他來龍標(biāo)原不是出于娛情悅目之好,而是蒙受不白之冤被黜斥放逐于此的。他的友人常建曾有詩為他鳴冤叫屈:“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龍,宜為吊冤文?!?(《鄂渚招王昌齡張僨》)連豪放的李白也不免為之發(fā)出憂心忡忡的喟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可見龍標(biāo)乃是詩人的人生挫跌之地,這貶所即是充滿大屈辱大苦痛的地方。詩人于此并未回避,并未忘卻,并不沉溺于一時的聲色游宴而麻痹了自己的情志。詩的第三句正表現(xiàn)了這種清醒的人生態(tài)度。話頭是詩人自己提起的,未必會有人在酒筵上不合時宜地提起遠(yuǎn)謫的事由; 但詩人并不愿一味咀嚼命運(yùn)播弄的苦澀。他正視人生的苦難而又力求超越憂患,于是,他面對宇宙恍然有悟了。那沉著、肅穆的青山,那澄澈、冷靜的明月,仿佛在親切的晤對中提供了無言的啟示,即坦然地直面風(fēng)風(fēng)雨雨、陰晴圓缺的變化。大自然恒久的生命是憂患中取之不竭、彌足珍貴的慰藉?!扒嗌矫髟隆痹谕醪g詩中乃是頻頻出現(xiàn)的帶哲理意味的象征,如:“青山明月夢中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等等。宋代的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卑堰@一段話移用來作這首詩末兩句的注腳,或許有助于洞見其意蘊(yùn)。有此曠達(dá)樂觀的情懷,則命運(yùn)的大挫跌亦無妨視為人生途中的小憩的。因此,遠(yuǎn)謫的愁苦不能壓倒詩人,而青山明月的爽朗形象卻給人以振拔的力量和饒具風(fēng)骨的美感。
由日常生活的 “外境” 引發(fā)出心的 “內(nèi)境”,并升華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深邃的人生情思,全部過程僅用短短四句便告圓滿完成。這正是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
上一篇:黃庭堅《題落星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陳子昂《萬州曉發(fā)放舟乘漲還寄蜀中親友》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