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因十首·太常引》原文賞析
男兒勛業古來難,嘆人世,幾千般。一夢覺邯鄲,好看得、浮生等閑。紅塵盡處,白云堆里,高臥對青山。風味似陳摶,休錯比、當年謝安!
此詞約作于詞人歸隱之初。至元十九年(1282),劉因應朝廷之征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到任不久即辭官歸隱。究竟詞人受到了什么刺激,變得厭惡官場,看破人生,我們不得而知。這首詞所流露的情緒,乃是一種對人生的頓悟;也可以說是對勛業功名的“讀書人一聲長嘆”(元張可久《賣花聲·懷古》)。上片分為兩層。起三句:“男兒勛業古來難,嘆人世,幾千般?!蓖回6鴣怼R猿林?、悲涼的感慨和大徹大悟喚醒全篇,是為第一層?!澳袃阂獮樘煜缕妗保麧n生建勛業,在詞人看來已屬無謂;負此志而最終一事無成,難免惆悵失意,更是執迷不悟。古往今來幾人垂名千古?幾人名成功就?——此乃詞人千回萬轉參悟所得,故第二層緊接寫大夢初覺,補出感慨的緣由。覺,醒來。邯鄲夢,即黃粱夢,典出唐人傳奇《枕中記》。詞人功名勛業之夢驚醒,把虛浮無定的人生看得更加輕易,更加淡漠了。上片二層采用逆入寫法,先發驚嘆,繼寫驚醒,便覺雄奇突兀,不同尋常;如果倒過來寫,雖合邏輯順序,味道就淡多了。
大徹大悟之后便是無所追求、無所期待、隨遇而安的心境。下片描寫自己的隱居生活,亦分為二層。過片三句,詞人經歷了夢醒、參悟而發浩嘆之后,終于覺得人生沒有什么事情值得汲汲追求,還是深藏不出,與青山為伴,“相看兩不厭”,下不與世俗紅塵相接,上復有白云繚繞遮護,大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唐賈島《尋隱者不遇》)的隱趣。但是,隱居又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動機:一種是陳摶式的,一種是謝安式的。陳摶是宋初著名隱士,隱居武當、華山,服氣辟谷。宋太宗召他入朝,他飄然而至,又飄然還山,是真隱之士。謝安是東晉孝武帝時的宰相,入朝執政前,曾隱居于會稽東山。當其山居之時,就已經知道自己免不了要出任要職。他的隱居不過是一種等待。詞人既已于過片坐實了隱士的身份,又擔心被“不知我者”誤指為待價而沽的假隱士,故末二句鄭重聲明:諸君千萬不要將我錯比謝安!淡語拙筆,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清代劉熙載《藝概》評劉因詞云:“東坡謂陶淵明詩臞而實腴,質而實綺,余謂元劉靜修之詞亦然?!笨此瓶菔荻鴮嶋H豐腴,看似質木無文而反復品味后卻覺得文彩飛動,正是這首詞的特色。
上一篇:《劉秉忠·太常引》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雨·太常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