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漁
梔子花無甚奇特,予取其仿佛玉蘭。玉蘭忌雨,而此不忌;玉蘭齊放齊凋,而此則開以次第。惜其樹小而不能出檐,如能出檐,即以之權當玉蘭,而補三春恨事,誰曰不可?
1 梔(zhi)子:常綠灌木,春夏開白花,極香。
【析點】 晉人陸機《文賦》有云:“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之芳春。”人類本能地喜愛生機盎然、絢爛明媚的春天。但是花開花亦落,春來春又歸,繁花一時,旋即逝去,詩人、文人在作品里留下了多少傷春、惜花與留春無計的感傷與無奈。獨有李漁,獨具慧思,擬計著補春之策。他選中了梔子,因為它“仿佛玉蘭”,有玉蘭之美,卻沒有玉蘭“忌雨”的脆弱;且“次第”開放,花期較長,不像玉蘭那樣,“齊放齊凋”,只有短暫的輝煌;于是他又突發奇想,設想梔子“如能出檐”似玉蘭一般高大那有多好,正可用來“補三春恨事”。李漁詠梔子,字里行間流溢著對梔子的賞愛與珍惜。
詠梔子,全與玉蘭對比寫出,手法不俗,且全文思致奇崛,不落窠臼。篇尾的反問句,勁健清拔,使全篇振起,一掃傳統的嘆春、傷春的凄怨情調。作者獨特的彌補自然缺憾的理路,映射出他樂觀、達觀、周洽圓融的人生態度
上一篇:《柳陌》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桂》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