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閻爾梅·采桑曲》原文賞析
種桑人家十之九,連綠不斷陰千畝。年年相戒桑熟時,畏人盜桑晨暮守。前年災水去年旱,私債官租如火鍛。今春差覺風雨好,可惜桑田種又少。采桑女子智于男,曉霧浸鞋攜筍籃。幼年父母責女紅,蠶事績事兼其中。桑有稚壯與瘦肥,亦有蠶飽與蠶饑。忌諱時時外意生,心血耗盡繭初成。織不及匹機上賣,急償官租與私債。促織在室絲已竭,機杼西鄰響不絕。殘歲無米貸人苦,妄意明年新絲補。
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種桑養蠶是農民的主業之一,因此古代稱農業往往叫農桑,“桑麻”往往成為農作物的代稱。此詩開篇所寫“種桑人家十之九(意為十家就有九家),連綠不斷陰千畝”,即寫這種情況。《采桑曲》為樂府詩題,顧名思義是寫采桑養蠶勞動,不過自古以來此題作品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寫這種勞動的愉快,甚或勞動間一些浪漫的情事,一類是寫這種勞動的艱辛,以及所受租稅剝削之苦。此詩即屬后一類。
頭兩句描寫很美,可誰知道這千畝綠陰之下種桑人家的苦況呢!下面就寫看守苦、災年苦、租債苦。說是“年年”,是“前年”,見得經常如此,有什么好日子過呢?“今春差覺風雨好,可惜桑田種又少”,今年看來風調雨順,不旱不澇,但桑田又種得不多(或租種的少,或旱澇后未補栽),又失算計了。前面的“畏人盜桑”,畏人催租逼債,這里的“差覺”“可惜”,將種桑人家長年提心吊膽、不能操縱自己命運的狀況刻寫出來。以上是概括的寫法,下面是一個采桑女子的勞動及其家庭的生計。
“采桑女子智于男”,是說她比男子心靈手巧。她從小就受到蠶桑勞動的嚴格訓練,是這個家庭從事這種勞動的主要人手。“曉霧浸鞋攜筍籃(竹籃)”,采桑起得這么早,見出她的辛苦,也見出她的勤勞。“桑有稚壯與瘦肥,亦有蠶飽與蠶饑”,這兩句不是一般的描寫、說明,而是寫采桑女采桑時的心理活動:哪些桑葉好,哪些桑葉差;哪些枝條該修剪,哪些桑樹該追肥;該抓緊時間采摘桑葉啊,家中的蠶兒該要餓了吧。“忌諱時時外意生,心血耗盡繭初成。”前句寫她在整個蠶事活動期間的心理狀態,時時擔心意外事情發生。唐代王建在《簇蠶詞》中有古時養蠶之忌諱方面的細致描寫可參。
上面八句具體寫出了蠶事過程,從采桑到繭成總算順利了,但結果呢?為了還租還債,機上的絹帛還未織成匹就預先賣出了。“急償”,可見催逼得急。這樣等不到秋天,這些絲呀、帛呀全還債交稅了,所以下面寫道:“促織在室絲已竭。”促織、蟋蟀,這種昆蟲鳴聲好像是“促織”,它們進入室內是秋天,也正是織絲的好時候。現在這種蟲子在叫,可這個女子卻無絲可織了,這是叫她感到刺激的。使她感到刺激的還有“機杼西鄰響不絕”,西邊鄰居家織機響聲不斷,見得是個富戶,更顯出她這個貧者心中的悲苦了。這里是兩個反襯寫法。最后年終她只得又向人借貸了。“妄意明年新絲補”,做著剜肉補瘡的打算,這惡性循環何時是盡頭?“妄意”,想入非非,叫人感到同情,這是走投無路的老百姓的一種扭曲的心理。在“風雨好”的年頭里,這戶農民的境況尚且如此可悲,何況災年了! 因此作者的描述角度是有深意的。
這首詩的語言很是清暢流利,通篇未用典故,也沒有深奧的詞語。頭四句一韻,以下皆兩句一轉,音節變化多,似與蠶事的繁忙、情況的多變相應。此與唐代 “張王樂府”的風格有些相似。詩的內容多敘事,但滲透了心理活動,這就比單純敘事來得動人了。
(湯華泉)
上一篇:古詩《白君舉·酬元遺山》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顧炎武·金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