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這首詩推到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幻覺的藝術境界,給人以迷離恍惚,朦朧莫辨的強烈感覺。
讀完全詩,細加領略,可知作者是在惜春,然而始終未去一語道破,詩思婉轉,構成了“遠而不盡”的朦朧美的因素。
“春歸何處?”問得直接;“寂寞無行路”,答得含糊——因為并沒有指明春天到哪里去了。詩一開始就有著空濛綽約的風韻,激人從隱微中去追尋意蘊。這里,賦予春以動態,又賦予問春者以感情。春天的腳步停在什么地方,既然不甚明白,就要去問個清楚,這問的目的是為了將它找回來。那么,為什么要找回來呢?那還不是有感于春天孑然離去太寂寞的緣故嗎?明明是作者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無處覓得安慰的寂寞,卻偏不顯言,以反跌手法來暗示其意,這就給人在理解時帶來了迂曲的興味?!叭粲腥酥喝ヌ?,喚取歸來同住”,這種奇思異想在超常中煥發出了浪漫主義的熠熠光彩!“若”字,說明作者對要得知春的訊息寄存著希望,而他企盼能與春作伴共度時光,實在癡呆得令人發笑。然而笑后,你又覺得其中有深藏的妙趣,這不是說明作者對春依戀不舍嗎?后來秦觀的名句“才始送春歸,又送春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卜算子》)就曾從中得到啟發,可見黃庭堅的這些佳句深得人們的贊賞。
如果真有人把春天“喚取歸來”該多好呢,但這畢竟是個設想。正因為下了一個“若”字,就意味著其希望只不過在兩可之間,給人以一個懸念。到了詞的下片,接寫“春無蹤跡誰知?”不禁叫人感到作者的希望完全落空了!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感情一下子墜入到深淵,不再冀求幻想成為現實。可是轉而去寫“除非問取黃鸝”,希望又冒出來了,就象在幽隧中閃出了一道亮光,情緒為之一揚。黃鸝鳴翠柳,它是該知道“春歸何處”的吧?不然!“百囀無人能解”,太可惜了,沒有人聽得懂它唱的是什么,那仍然無法得曉春的蹤影,希望又沉下去了,好似燃起的一點火星很快就熄滅了。至最后,只見薔薇被風吹得花落,作者終于意識到:春天已經歸去了,不會回來了!
全詩寫得如波滾濤翻,時起時伏,又如天色驟變,時晴時陰,顯得尤為含蓄,尤為深刻,尤為形象。才說不知春在何處,又言或許有人知道;才說人不知春在何處,又言或許黃鸝知道,如此等等,究竟春在何處,一直是個疑惑,確是朦朦朧朧。然而,這種朦朧有別于晦澀玄虛。從詩的總的意向上可探知到詩人是通過希望——失望——絕望的心理歷程,來表達惜春的深曲衷意。讀者抓住詩人為美好事物的消失而沉思這豁然貫通的詩脈,是能夠誘發出聯想和想象,各有側重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獲得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的。詩人對某一個問題的哲理思考,與他的情緒感覺相碰撞而發出的思想火花,就是詩里不去俱陳的真意,這必須在揣摩領會中才能把握朦朧的韻外之致。
上一篇:《清平樂·辛棄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江引·秋懷·張可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