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西江月》原文賞析
一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二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梁,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西江月”和另兩首柳絮詞,均選自曹雪芹的不朽巨著《紅樓夢》(據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版校注本)。我國古典小說,歷來是“文備眾體”,詩詞曲賦,無不可引入,而《紅樓夢》在這方面尤為出色。讀小說中的詞,首先我們要注意到它的“代言”性質。它所直接代言的,是小說中的詞作者,或曰“人物作者”,要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但同時它又擔負著為小說作者代言的職能,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小說作者的理想和態度。其次,要注意到它的層蘊義。一般的詞,大多只有狀物和表意兩層蘊義,亦即通常所說的“意內言外”、“情景交融”之類;但讀小說中的詞,還要追索其第三個層次,即小說作者的主觀寄托。這種寄托,可以是關于作者自身的,也可以是關于小說創作上的,比如刻畫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運和情節發展,等等;另外在藝術上,小說中的詞首先說明的是“人物作者”的藝術造詣和美學風格,它并不直接反映小說作者的詞藝風格和成就。判定它的是否成功,既要看它本身達到的境界,又要看它和“人物作者”的切合程度,以及與整個小說的格調是否和諧。所有這些,既為作詞增添了難度,也為賞析附加了限制。
這兩首“西江月”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拋父進京都”,她初入賈府,和賈母、王夫人、鳳姐、迎春姊妹等先后廝見了,接下去要見到的就是那位將給她帶來無限歡樂和痛苦,興奮和悲哀的“混世魔王”賈寶玉。寶玉初次亮相,小說就黛玉眼中,把他的美好外貌描繪一番,然后寫道:“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后人有《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于是便引出詞來。這是小說作者借“后人”之口,對賈寶玉的性格特征所作的概括評價,在書中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這么樣一個人: 他有著一副絕好的外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如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滿身珠光寶氣,華貴異常。但他腹內卻如一團茅草,似乎什么也不懂。他喜怒無常,歌哭無端,瘋瘋傻傻; 狂顛放縱,既不讀書明理,也不留心世務,置社會輿論于不顧,一味我行我素。這樣的性情和行徑,必然給他個人和家庭帶來嚴重后果: 富貴時,不知安居樂業,貧困時又受不了凄涼。青春年少便自斷送美好前程,到頭來潦倒終身,對家族、對邦國沒一點用。這真是古今不肖的典型,天下無能的標本。在這里,曹雪芹自己和“后人”評價寶玉時所持的尺度顯然并不一致。在“后人”看來,賈寶玉的所作所為,“偏僻乖張”,“無能”“不肖”,是反常的、變態的,是和當時乃至整個封建時代的道德標準格格不入的,因而這一個出于鐘鳴鼎食之家的典型敗家子,理應受到“世人”的誹謗;而曹雪芹卻正是借此顯揚賈寶玉獨立不羈、不諧流俗的獨特性格和對封建道德規范的叛逆精神。作者用這種寓褒于貶,“誹謗”之中見贊美的別致手法,造成一種奇妙神秘的效果,給人正面文章反面讀的暗示,產生了懸念,加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從內容上看,前一首詞著重揭示的是賈寶玉“行為”的“偏僻”和性情的“乖張”。上片就性情而言,歸結為徒有一個“好皮囊”,中看不中用而已; 下片就行為而言,歸結為遭眾人“誹謗”,不容于世。這樣就從整體上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后一首詞則轉入命運的揭示。上片主要就人物個人命運而言,指出他終究免不了凄涼,沒有幸福可言; 下片由個人而及于家國,夸張地強調寶玉的“無能”與“不肖”,最后提出警戒,收束全詞。兩首詞,由個體到全體,淺出而深入,具有自己的思路。作者之所以取這樣特別“淺俗”的筆調,是因為他筆下虛構的所謂“后人”,實為俗不可耐之人,代表著世俗之見。所以這樣的詞不僅語言上平白淺露,甚至還有些粗鄙,構思上顯得單調平板,沒什么曲折。而筆墨之雜以嘲戲、詞體之近乎“打油”,也呈露出作者憤世嫉俗的深意、冷嘲熱諷的詩風。二詞多用“矛盾”和對比的手法,突出賈寶玉玩世不恭的性格,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愁”要“尋”,“恨”要“覓”,已是大不可解,而又前綴“無故”二字,更加令人驚異不止。“通世務”是挽救“潦倒”的妙方,他卻“潦倒不通世務”;“讀文章”乃破“愚頑”之道,他卻“怕讀文章”。外表的“好皮囊”和腹內的“草莽”,“富貴”與“貧窮”,“樂業”與“凄涼”,都構成強烈的“矛盾”和對比的效果。而在更深一層上,作者曹雪芹的態度和世人態度以及讀者所可能有的態度之間的矛盾和對比,也就不言而喻。
二詞看去象是曹雪芹信手拈出的閑閑之筆,而在讀小說時卻不能等閑視之。它不僅在賈寶玉初次登場時以濃墨重彩勾畫了他的形象,而且還為以后他個人命運的發展、家族命運的變化、無數喜怒哀樂事件的演出,埋下了伏筆。在這短短的兩首詞中,我們已能感受到賈寶玉人生的基調和命運的大致結局,大概不象續書所寫的終于讀經應舉,得中高魁,“蘭桂齊芳”,重延世澤,那樣一幅值得“紈袴與膏梁”效仿的“形狀”。
上一篇:《陳廷焯·蝶戀花》原文賞析
下一篇:《史鑒·解連環》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