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頎《宿香山寺石樓》唐山水詩鑒賞
李頎
夜宿翠微半,高樓聞暗泉。
漁舟帶遠火,山磬發孤煙。
殿壯云松外,門清河漢邊。
峰巒低枕席,世界接人天。
靄靄花出霧,輝輝星映川。
東林曙鶯滿,惆悵欲言旋。
李頎是盛唐時的著名詩人。《唐才子傳》卷二說他“性疏簡,厭薄世務。慕神仙,服餌丹砂。明輕舉之道,結好塵喧之外”。這一首詩以宿香山寺為題,實際上是一首紀游詩。
香山寺位于洛陽西南二十五里。據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云:“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 可見它在當時乃是聞名遐邇的形勝之地。而本詩的特點則在寫的是夜游,這就更別具風味了。
詩的頭兩句寫寺院座落在高處和依山傍水的地理形勢,同時又用“聞暗泉”透露出夜色的濃重和闃寂靜謐的氛圍,用筆十分簡凈。緊接著的四句從遠景寫到近景,一步步把視野收斂、集中到佛寺上。詩人先寫最遠處有點點漁火映照出影影綽綽的船只,再寫次遠處有孤煙在空際裊裊升起,聽到磬聲的縈回蕩漾,最后落筆于眼前的佛殿和寺院。景物之間的移步換形隨著空間距離的遠近而次第進行,顯得井然有序,其中以磬聲(磬是佛寺常用的一種樂器)過渡到寺院也非常巧妙。近處,在蒼松拱圍之中的佛殿,在銀河光照下的寺院,由于有了遠處散散點點漁火和輕飏迷濛煙嵐的映襯和烘托,更顯得巍峨莊嚴和明凈清幽。這里,遠景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把香山寺這個佛界凈地輪廓分明地凸現出來,并傳達出一種不無虔敬的肅穆之感。
“峰巒低枕席” 以下四句,把詩人夜游的興致推向了高潮。這里已不僅僅是地理形勢的重復交代,而是在寫俯視人寰之際,所油然而生的迥出塵表,托意玄遠的高蹈之想。佛家語中的 “世界”,意指混時間空間而為一的宇宙。“界”者,謂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等十方; “世” 者,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此時此際,恍若置身于佛境之中,塵世之渺遠和天界之咫尺相接,使人頓時萌生一種近乎宗教感情的體驗。李頎曾在另一首《題璿公山池》詩中云:“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白月點禪心。”這“色相”與“禪心”的猝然會合,使得人感到了極大的快意。有此感悟,有此心緒,則眼前的色相也一變而顯得愈發光明澄澈。“靄靄花出霧,輝輝星映川”既是寫物態,又是寫心態,俗慮既除,則世界也無往而不是清凈之所了。從詩開首的“聞暗泉”到這里的“星映川”,幽暗昏昧一變而為輝光滿眼,前后比照,真儼然兩個天地了!
這是一個奇妙的夜。奇就奇在歷歷景觀和詩人的內心體驗互相默契、互相呼應。無怪乎詩人要徹夜不寐,及至第二天破曉后仍依依難舍、不忍離去了。雖不忍而又不得不離去,大約仍不外是由于塵事的羈絆,方外之想既無從實現,詩人又如何能不惆悵呢!
全詩把靈跡勝概和塵外之想自然地結合在 一起,工整熨貼而又不露針線痕跡。殷璠說:“頎詩發調既清,修詞亦秀……其論道家,往往高于眾作。” (《河岳英靈集》)以此詩觀之,堪稱允當。
上一篇:杜甫《宿江邊閣》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杜甫《小寒食舟中作》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