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七首
(其四)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這是一首抒情詩,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色藝雙全而不被賞識的女子。詩開篇就說: “南國有佳人?!边@一起句極易使人聯想起漢代的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并且自然地從她的傾國傾城聯想到這位南國佳人的容貌,所以作者接下去便說: “容華若桃李。”這里雖未作細致刻畫,只用了一個比喻,卻使得她的形象十分鮮明,躍然紙上。佳人既有此得天獨厚、艷若桃李的美貌,自然也應該有人人稱羨的美好境遇,誰知卻是朝夕飄游,棲無定所。 “朝游江北岸, 夕宿瀟湘沚”,便是化用楚辭《九歌》中的意境和詩句,譬如《湘君》的“鼂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寫她的遷徒不定。佳人的命運何以如此之不幸?原來是“時俗薄朱顏”。既然“朱顏”不為時俗所重,歌唱的才華也未必有誰欣賞,所以緊接著說: “誰為發皓齒?”這一句不用正敘,而出以反問,文氣的跌宕不平正有力地表現了佳人“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的悲哀和怨憤。眼看歲月荏苒,紅顏易老,自己卻空懷色藝而無所施展,佳人怎么能不憂心忡忡,發出“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的悲嘆?
作者滿懷同情和不平描寫這樣一個形象顯然是有寄托的,這首詩其實是作者的自傷之辭。對此,前人已多所指出。如胡應麟《詩藪》中說: “《南國有佳人》等篇,嗣宗諸作之祖。”明確指出它是借佳人以詠懷;劉履《選詩補注》闡釋更為詳盡: “此亦自言才美足以有用,今但游息閑散之地,不見顧重于當世,將恐時移歲改, 功業未建,遂湮沒而無聞焉。故借佳人為喻以自傷也?!甭撓?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caozh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曹植的身世遭遇可知,這些解釋都頗能得其用心。曹植是建安時代的杰出人物,不僅有超群出眾的才華,而且素懷為國建功立業的非凡抱負。不幸卷入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屢遭曹丕父子排斥,有才不獲施展。這一切,在紅顏薄命的南國佳人形象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從中,我們不只可以感受到作者徒抱奇才而不見用的悲哀,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還可以感受到他渴望及時建立功業的積極用世精神,從而對他產生極大的同情。
這首詩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是通篇運用比興手法,即以南國佳人自喻。圍繞這一主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形象而又貼切的比喻。如以“桃李”比喻女子美麗的容顏,又以“容華若桃李”比喻出眾的才華;以“朝游”、 “夕宿”比喻作者屢遭遷徙的境遇;以“時俗薄朱顏”比喻有才不被重視;以“誰為發皓齒”比喻無人知遇;以“歲將暮”比喻人盛年將逝;以“榮耀”比喻青春妙齡時容光煥發, 又以“榮耀難久恃”比喻青春難駐,時不我與。如此豐富多采而又寓意精深的比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詩既立意深刻,又委婉含蓄,有言近旨遠之妙。這種手法,一方面是對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是作者受迫害、被猜忌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骨肉相殘的險惡環境,如履薄冰的惡劣處境,使他不能不小心翼翼,憂讒畏譏。因此,無論他心中翻騰著怎樣強烈的悲哀、痛苦、怨憤和不平,他都無法直抒胸臆,暢所欲言,而只能借助于比興,曲折含蓄地加以吐露。正因為如此,他的這類詩也往往呈現出“溫柔敦厚”、 “怨而不怒”的風格。
上一篇:雜詩七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雜詩七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