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再過露筋祠》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王士禛
翠羽明珰尚儼然,湖云祠樹碧于煙。
行人系纜月初墮,門外野風開白蓮。
露筋寺,在江蘇省高郵縣南三十里。王象之《輿地紀勝》: “露筋祠去高郵三十里。舊傳有女子夜過此,天陰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 ‘吾寧死不肯失節。’遂以蚊死,其筋見焉。”后人稱此女為露筋女,立祠以敬祀之。宋米芾《露筋廟碑》云: “女子,姓肖名荷花。”
這首七絕,是順治十七年(1660)王士禛第二次路過露筋祠時寫的,詩風清麗,情韻淡遠,是他的山水行旅詩的名篇。
起句極寫露筋女塑像的美麗、端莊風姿。“翠羽”是女子的頭飾,“明珰”即耳環,“儼然”,形容端莊的姿態。詩人以美麗的飾物來襯托她的秀美,以端莊來突出她的精神風貌,既繪形又傳神,使她的形象宛然在目,楚楚動人。詩人是在夜里經過這座祠廟的。他在祠中清晰地看到頭飾的翠綠和耳環的光芒閃射,可見當夜月色皎潔。讀此句,使人聯想到杜甫描寫王昭君的名句“環佩空歸夜月魂” (《詠懷古跡》其三),也是以 “環佩”和月色來襯托女子的美。從全篇看,此句起筆突兀。詩人先畫出露筋女的美好形象,給讀者強烈的美感和驚奇感,以為露筋女是活著的美人,再點出 “祠” 以暗示她不過是一尊塑像。這樣開篇,便取得一種“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如果反過來,先寫祠廟環境再寫祠中塑像,就平淡乏味了。
次句極寫露筋祠景色的幽美。詩人用一個“碧”字組合了“湖云”、“祠樹”、“煙”三個意象,把時間、地點、環境的特點都準確地表現出來了。祠廟傍著高郵湖。詩人放眼望去,但見月光下,湖面薄薄的云片在飄浮,祠廟周圍林木蔥蘢、一片深碧,整個祠廟籠罩在輕紗般半透明的夜霧之中。景色多么清幽、飄渺! 如此良夜,如此清景,與露筋女飄飄欲仙的風姿相互映襯,把人引進了神仙幻境。
第三句,是詩人升華意境的鋪墊、轉折之筆。詩人在祠廟內外飽覽美景,流連不舍,竟至夜深,這才想起要系纜夜泊。此時,銀河漸隱,微風輕拂,殘月也開始西斜了。前面兩句已暗中點染出月色,到這句才點明一個“月”字,而又借“月初墮”,表示時間的推移,也傳寫出自己如癡如醉沉浸于佳景中的情態。
結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身在舟中,仍然向露筋祠眺望。忽見祠門外湖面上的白色蓮花,正在迎風盛開,宛如無數縞袂素巾的仙姝亭亭玉立。這一筆,寫的是實景。高郵湖上,廣種白蓮,正是詩人眼中所見。但細細品味,卻又是借景寫人。露筋女既名曰 “荷花”,詩人將她比喻為白蓮是很自然的。“月初墮”與“開白蓮”的上下呼應,還使人感到詩人是有意化用唐代詩人陸龜蒙《白蓮》“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 的詩意,以月下盛開的淡雅白蓮,象征露筋女的純潔品格。這一奇妙而自然的聯想性想象,使全詩的意境產生了超越和飛躍,顯得更空靈蘊藉,富于神韻,也更美。
沈德潛《清詩別裁》評此詩“闡揚貞烈,易于入腐。故以題外著意法行之”。也許,王士禛寫這首詩,不無頌揚露筋女“寧死不肯失節”之意。但他卻把這一意旨深深地隱藏起來,而以清麗的文字,創造出優美動人的人物和景物意象,構成了一個含蓄、淡遠的意境。因而他給予讀者的,是詩美的享受,而決非有關“貞烈”的陳腐說教。
上一篇:崔顥《入若耶溪》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溫庭筠《利州南渡》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