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籍《入若耶溪》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這首詩寫泛舟游覽紹興若耶溪時所見之景,突出大自然的幽靜,抒發了久居官場而思歸隱之情。其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這一獨特寫景佳句,被當時譽為“文外獨絕” (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乃為千古絕唱。
開頭“艅艎” 兩句,自身邊寫起,有若耶的近景,又有溪水的遠景。詩人任湘東王參軍于會稽任所,生性喜愛山水,盡興游覽云門天柱山,曾經累月不返,至若耶溪又乘富麗的艅艎一類的小船進一步尋訪幽雅之處。溪水清澈緩緩流動,小船隨意飄蕩,通行無阻,順流而下。“泛泛”,小舟隨意飄蕩暢行無阻之狀,“何”,更表現詩人對此幽靜景色無比喜悅的感情。詩人盡情欣賞、美景目不暇接,順溪流不斷望去,遠方長空與溪水相接,水天渾為一色,是那么遼遠平靜。“共”,狀寫“悠悠”,言“悠悠”之態,乃長空與溪流所共有。
其后承上聯繼續寫景,詩人把望眼角度一轉,遠望山景: “陰霞生遠岫”,那里山巒重重,疊嶂層層,又有云霞流動; 經過陽光點染的云霞仿佛是從山間峰中滾滾涌出。啊! “遠岫”原來是云霞的家鄉!一個“生”字,更突出了這一生動的景象。隨后詩人又望到新的奇妙的景色: “陽景逐回流”,大片大片的云朵被陽光一照,形成一片一片的日影。云在流動,一會兒遮住了太陽,一會兒太陽從云中露出,從而造成日影跟隨、追趕彎彎曲曲的溪流的奇特景象。一個“逐”字,就把“陽景”人格化了,它象是有情有意,情意濃濃,也來欣賞自然風光,追趕著、尋覓著清澈彎曲的溪流。“陰霞”、“陽景”都是有形無聲的景物,寫其動態,卻毫無聲響。盡管陰霞從層巒疊嶂中滾滾而出,甚至仿佛你擠我撞,然而一片寂靜。雖然“陽景”一會兒掠過溪流,一會兒飛在半空,來去也都匆匆,卻也寂靜無聲。完全從“靜”字著筆。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繼續從“靜”的角度展開描寫。用 “蟬噪”、“鳥鳴”的聲音來襯托樹林的寂靜,山谷的幽靜。這在藝術手法上說是很成功的。以至引起當時許多詩人的重視,“簡文吟味不能忘之,孝元諷味以為不可復得” (《顏氏家訓》)。雖然也有人提出異議,反對這種意見,顏之推認為: “《詩》云: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毛傳》曰: ‘言不喧嘩也。’吾每嘆此解有情致,籍詩生于此耳。”其間陶淵明已先于王籍采用以聲寫靜之法,他的《歸園田居》: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兩句,就是以狗吠雞鳴來寫鄉間的幽靜的。然而揭示“以聲顯靜”這一藝術規律確是王籍的一個創造、一大貢獻。
詩人以生花之筆描繪了樹林、山谷的幽靜,大自然的幽靜美景也完全感染了詩人,所以他直抒胸懷: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詩人久居官場,早已厭倦宦游,觸景生情,歸隱之念自然發生。他的詩作留傳下來的只二首,但這一首對唐宋詩人很有影響。
上一篇:張說《入海》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崔顥《入若耶溪》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