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①》唐詩賞析,《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原文與注釋
李 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 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②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③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④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⑤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⑥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⑦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⑧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⑨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⑩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11)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12)
【注釋】 ①廬山: 《太平寰宇記》: “廬山,在江州南,高三千六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疊,川亦九派。” 《九江志》: “周武王時,匡裕兄弟七人皆有道術,結廬于此,仙去,空廬尚存,故曰廬山。” 按: 廬山,在江西南康府西北二十里。又按: 南康在廬山之陽,九江在廬山之陰。盧虛舟:李華 《三賢論》: “范陽盧虛舟幼真,質方而清。” 肅宗時曾官殿中侍御史。②楚狂: 《論語》: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 ‘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故稱鳳歌。《高士傳》: “陸通,字接輿,楚人也,時謂 ‘楚狂’。楚王遣使者往聘,通變名易姓游諸名山,俗傳以為仙去。” 綠玉杖:神仙所用之杖。黃鶴樓:在江夏 (黃鶴樓在湖北武昌府黃鶴礬) 上。李白流放回來后先至江夏,后來廬山。③五岳: 即東岳泰山,在山東泰安府。西岳華山,在陜西華陰縣。南岳衡山,在湖廣衡州府。北岳恒山,在山西渾源州。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縣。《周禮·春官·大宗伯》: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④南斗:即斗宿星。古代天文學認為廬山所在一帶地方屬于南斗的分野。屏風九疊:形容山峰重疊,狀如屏風。⑤金闕二峰: 《述異記》: “廬山西南有石門山,狀若雙闕。” 二峰,即香爐峰、雙劍峰。三石梁: 《廬山記事》: “三疊泉在九疊屏之左,水勢三折而下,如銀河之掛石梁。” ⑥香爐瀑布: 《廬山記》: “東南有香爐峰,游氣籠其上,氳氤若香煙。又南北有瀑布十余處,香爐峰與雙劍峰在瀑布之旁,水源在山頂,人未有窮其源者。西為康王谷之水簾,東為開無禪院之瀑布。” ⑦吳天:廬山一帶地方春秋時屬于吳國,故云。⑧九道:古代地志說,長江流到潯陽 (九江) 境內,分為九道。⑨謝公:指劉宋謝靈運。曾游廬山,有《登廬山絕頂望諸嶠》詩。⑩還丹:道家煉丹,燒丹成水銀,積久有還水銀成丹,故曰還丹。以為吃了可以成仙。琴心三疊:道家修煉的術語,意思是修身養性,達到心神寧靜的境界。(11)玉京:道家說大神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居玉京山。(12)盧敖: 《淮南子》 載: 盧敖游于北海,見一士,方軒軒然迎風而舞。盧敖欲與之同游,士人笑著答道: “我和汗漫已有約會在九垓之上,我不可以久留。” 說完縱身跳入云中。“汗漫”,不可知的事物。九垓(gai),九天之外。高誘注: “盧敖,燕人。秦始皇召以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返。” 這里反用其意,以盧敖比盧侍御,說自己愿意接盧侍御共游太空。太清:指天空,即高處。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天。
【鑒賞】 這首詩是李白遇赦后,自江夏來廬山時所作。詩分四層。首六句為第一層,從寫游山上說是序曲,從思想上說應該是中心。詩人寫道,我原是楚國的狂人,高唱鳳歌譏笑孔丘。早晨我手執神仙的綠玉杖辭別黃鶴樓,平生最大愛好是到名山去遨游。為尋仙我不辭遙遠遍訪了五岳。詩人以楚狂自比,表達對政治淡漠,透露尋仙訪道隱逸之心。李白很有政治抱負,但因理想不能實現,轉而游名山尋仙訪道。“廬山” 八句為第二層,以仰視角度細吟的雄奇風光。在詩人筆下,廬山高聳入云,與天上的南斗星靠近,山的形狀如屏風,好象云霞展開,山影湖光相互映襯,綺麗俊秀。既有香爐峰和雙劍峰對峙,還有三疊泉的瀑布三折而下,恰似銀河倒掛飛流,與香爐峰的瀑布遙遙相望。蒼翠的山色映著紅霞朝陽無比絢麗…… “登高” 八句為第三層,詩人描寫登上廬山俯瞰茫茫長江水浩浩蕩蕩流向東方,遠望萬里黃云起伏,兩岸的景色不斷變幻,長江九條支流,翻滾著雪山般的白浪。不覺心清意暢,借謝靈運的故事,抒發盛事難再之嘆,寄寓求仙訪道之意。“早服” 以下六句為第四層,詩人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煉升仙,到達向往的自由仙界。他向遠處看去,好像看見仙人們正駕馭著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拜天尊神。于是以盧敖故事,邀盧侍卿同游。
全詩描寫了廬山 “瀑布相望”、“銀河倒掛”、“翠影映月”、“鳥飛不到”的奇絕風景和長江“茫茫東去”、“黃云萬里”、“九派流雪” 的雄偉氣勢,想象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在李白筆下,廬山是既雄偉又幽奇。寫出這種境界,才與尋仙的幻想和諧一致。“遙見” 二句,把希望寫成實事,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末句要邀盧虛丹一同尋仙,所以用同是姓盧的仙人代替,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手法。中國的詩歌美學認為這樣用典便是深切。
上一篇:《李白·峨眉山月歌》唐詩賞析,《峨眉山月歌》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張九齡·感遇二首》唐詩賞析,《感遇二首》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