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古詩十九首》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夜苦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這首詩是梁昭明太子《文選》中所選錄的東漢末年無名氏文人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之第十三首?!豆旁娛攀住范际鞘闱槎淘?,它們的主題多半是寫游子思歸的離別情緒及下層文士的落拓失意,曲折地反映著東漢滅亡前夕動蕩不安的社會生活?!渡瓴粷M百》這一首以生命的短暫勸告人們去及時行樂,不要為了身后諸事把自己累得愁苦不堪,借生與死這個問題,道出了不為死后煩惱才能求得生時安樂的人生哲理。
詩開頭兩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直捷明白地指出人生不足百年,卻常常為身后諸事憂愁,是很不值得的。這可以說是在自尋煩惱。人生的時光有限,從青年到老年只是朝暮之間,有什么必要去考慮百年后會怎樣怎樣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應珍惜屬于自己的歲月,另外還要看到“晝短夜苦長”,晚上的時間長于白天的時間,因此“何不秉燭游”,倒不如夜以繼日地去盡情行樂,而且還要“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即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來茲”,來年,這里用以泛指將來的時間。“何不秉燭游”、“何能待來茲”,連續兩個反詰句,將及時行樂的人生觀強調到不容人置疑的程度??墒牵腥似贿@樣想也不這樣做,卻一心追逐富貴,為了錢財不擇手段地鉆營,堪稱“常懷千歲憂”的典型。詩人就此發表了議論,以維護自己及時行樂的人生信仰:“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意思是說:愚蠢的人總是為了吝惜錢財忙碌,哪兒來的時間作樂呢,這種人只能被后世人所嗤之以鼻。像古代傳說中的仙人王子喬那樣長生不老,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實際上是對起句“生年不滿百”的注解。貪官吝財的人總是擠去了行樂的時間,甘當金錢的奴隸,怎不為大家恥笑。清人方廷珪評“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二句說:“直以一杯冷水,澆財奴之背!”這是對“嗤”的形象的、辛辣的釋義。把生命消耗在“愛惜費”上,其愚蠢就是不懂得愛惜時光?!跋﹃栁飨滤畺|流,富又何求,貴又何求”(宋·葛長庚《一剪梅·贈紫云友》),人的一生就像白晝的太陽,總會有西下之時,也像江河東流,一去而不復返??梢?,苦心孤詣地追求富貴,又有什么意思呢?
應該指出的是,東漢末年,一般文人仕途不順,常常憂于罹禍,為了求安避危,故而把一切看得淡泊起來,在教人及時行樂的后面,傾泄的是他們的時代苦悶。這首詩看似談的生時莫問死后事,實際上言外之意卻是行樂人生使自己得以轉危為安,運用了哲理思想來對待多舛的命運。
上一篇:《瓜圃·[明]高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宋]張元幹》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