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幼卿·浪淘沙》幼 卿
幼 卿
幼卿少與表兄同研席①,雅有文字之好。未笄②,兄欲締姻。父兄以兄未祿,難其請,遂適武弁③。明年,兄登甲科,職教洮房④,而良人統兵陜右⑤,相與邂逅于此。兄鞭馬略不相顧,豈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目送楚云空⑥。前事無蹤。謾留遺恨鎖眉峰⑦。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⑧。客館嘆飄蓬。聚散匆匆。揚鞭那忍驟花驄⑨。望斷斜陽人不見,滿袖啼紅。
注釋 ①同研:舊時稱有同學關系的人為同硯,同學常共用筆墨紙硯,故謂之。研,同硯。②未笄(jī):未滿十五歲。古代女子滿十五歲,就將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以示成年。笄,古代束發用的簪子。③適:女子出嫁。武弁:武官。④洮(táo)房:今甘肅臨潭。⑤良人:丈夫。⑥楚云:用巫山神女之典暗示往昔的一段戀情。⑦謾留:空留。⑧孤負:同“辜負”。⑨驟:指縱馬疾馳。驄(cōng):青白色相雜的馬。
神駿圖(局部) 【元】 任仁發 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
鑒賞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六記載,本詞的小序曾題于陜府驛壁,是否是幼卿親自執筆現已很難考證,但是讀完全詞我們可以清晰地察覺,它蘊涵了一段辛酸的婚姻悲劇在其中。作者沒有激動地控訴,亦沒有歇斯底里地質問,只是不動聲色地聽憑情緒流動,全詞看似平淡,其實在含蓄默默、自然如水的背后隱藏了作者一顆凄冷而悲傷的心。
小序交代了此詞的寫作背景:曾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表兄妹,常“同研席”,有雅好,志同道合,本應喜結連理,“父兄卻因兄未祿,難其請”,遂將一朵美麗的姻緣花揉碎在風中。最后表兄雖然也志得意滿、金榜題名,可這又能代表什么?一切都已成往事,一切都已煙消云散。殘存的只是兩顆遺憾不平的心。此次邂逅,一切都難再敘,終落得“兄鞭馬略不相顧”的慘淡結局。幼卿提到“作浪淘沙以寄情”,“情”又指什么呢? 真情?友情?戀情?最終它們彼此交融,編織成一段凄美的癡情怨夢。
開篇展現了一幕鏡頭:兩個有情人在驛館偶遇卻又旋而作別。“目送”句,作者以白云的飄逝比喻情感的湮滅,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暗示昔日的一段戀情,巫山云雨枉斷人腸。天“空”也,云“空”也,心“空”也,一切都歸于寂然。“前事無蹤”是女主人公的一聲嘆息,一切往事紛至沓來,卻又轉瞬即逝,美麗幻化得如此迅速,教她怎不傷神?“謾留”句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女主人公的肖像圖,此刻她眉頭深蹙,鎖住無限遺恨,空有幽怨,卻不能言,只能獨自承受心靈的煎熬。現在雖已是物事人非,但那心底的溫存與記憶卻難以抹去,即使用一生的時間,也終難忘卻。“自是”句作者轉而描寫荷花,她責怪荷花開得太遲,誤了曼妙的花期,辜負了東風的等待引出荷花僅是比喻,其實作者是在自怨自艾:如果自己當時到了及笄之齡,父兄也許就不會拒絕表兄的締姻之請了。但年齡真的是關鍵嗎? 即使沒有這個障礙,還會有功名利祿的標尺,他們都難美滿結合。幼卿深知父兄“難其請”的殘忍現實,卻又不便責怪父母,只是默默地對荷花傾訴,此刻她也是在祭奠自己的那份真情,凄美、迷離。
下片側重寫邂逅的悲痛。“客館”即是驛館,他們原是天各一方,相見無期,卻又在這小小驛站重逢,本該驚喜,卻是“聚散匆匆”,也許人生恰如此般,飄如飛蓬,搖落無根。此刻,她有太多的心語想要傾訴,有太多的傷感想要表達……一聲沉重的鞭聲,打亂了所有的記憶,往事驟然歸于平寂,而這一切竟然是出自表兄“揚鞭那忍驟花驄”的一瞬,讀至此,我們似乎也看到了女主人公傷痛的心,表兄給馬兒那狠狠的一鞭,太過無情,猛地使一切美好都支離破碎,他騎著花驄馬飛奔而去,絲毫“不相顧”,這是何等的決斷? 一種悲劇,貽誤兩人,曾經的戀人還是深深地誤會、責怨自己,絲毫不給解釋的機會,這一鞭,打在馬上,亦是重重地打在她的心底。在這一剎那,詞人的內心劇烈翻騰,感情本該噴薄而出,她卻極力壓制,迂回曲折而下,最后變成“豈前憾未平耶”的感慨,這就是幼卿的寬容所在。其實表兄這一鞭,是對愛而不能、幸福湮滅的殘酷命運的拷打,是他真情的自然流露。那段戀情,雖然時隔多年,他卻絲毫沒有忘記。他何嘗不想與幼卿親密無間、真切交談,但是冰冷的空氣卻使他窒息,他只能匆匆逃離。他是在逃避,逃避自己深愛的人嫁與他人婦的殘酷現實。這一鞭看似無情,其實卻含有萬般愛意。“揚鞭”句寫出了特定情境中一個富含典型意義的動作,頗為精當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矛盾和痛苦,可堪傳神妙筆,又因為這種傳神之筆來自于復雜難言的生活,所以就更加真切感人。
表兄策馬遠去了,可是她仍然在深深地凝望,直到“望斷斜陽”。心上人早已消失在夕陽殘照中,暗泣聲兀自飄蕩在遠方,淚下沾襟,浸透衣袖。眼前這一悲愴景象,深切撩撥著讀者的心弦。
幼卿自鑄偉詞,委婉曲折,唱出了閨閣女子的真摯心曲,感情自然,不事雕琢。很多人評價作者為: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閨閣淑女,對封建制度自覺認同,拒絕反抗。其實,幼卿并不是如此得蒼白無力,也許她早已看慣了現實社會的無奈,抵抗只是徒勞。所以她始終葆有一種高貴品質:理解。她不去怨恨任何人,也從沒有忘記愛,只是在堅強地生活。(張雅莉)
鏈接 御試進士合格者分五等。淳化三年(992)三月,宋太宗在崇政殿御試進士,始命糊名考校,第其優劣。分考第成績為五等,第一、二等賜及第,第三、四等賜出身,第五等賜同出身。仁宗天圣五年(1027),改五等為五甲。自此,禮部分士人等第,正奏名為“甲”,特奏名為“等”。
上一篇:《兩宋詞·呂本中·浪淘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吳琚·浪淘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