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若耶溪歸興》宋山水詩鑒賞
王安石
若耶溪上踏莓苔,興罷張帆載酒回。
汀草岸花渾不見,青山無數(shù)逐人來。
若耶溪,在浙江紹興若耶山下,故名。它是一個令人生發(fā)無數(shù)美麗遐想的所在。相傳西施曾在這里浣紗,歐冶子曾在這里鑄劍; 道教把這里當成福地,詩人騷客來這里詠懷吊古。王安石也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和清新俊逸的詩篇。但是,王安石的這首《若耶溪歸興》如題明示,寫的不是若耶溪“游興”,而是繼游興之后的 “歸興”。這正是作者在藝術上的別出心裁之處。
首句“若耶溪上踏莓苔”點出題中“若耶溪”三字。詩人在一個東風駘蕩的日子里前來尋訪這條名溪,滿眼風物自是逗人情思的。宋祁《送僧游越》詩曰: “若耶云樹蔽春暉。”這里草木蒙茸,苔深水碧,更有若耶山相映成趣。可是,詩人不寫山,不寫水,不寫浣紗、采蓮的女郎和種種古老迷人的傳說,而用“踏莓苔”這樣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動作簡潔地帶過,給人留下 一片想象的天地。次句“興罷張帆載酒回”點出題中的“歸”字。“興罷”二字收束首句,開啟下文。這一句是個轉折,引到全詩的重點上來了。字面上是“興罷”,實際上是“游”罷而“興”在。何以見得?本句“張帆載酒”已暗寓這一“興”字,第三、四兩句更明確地點出題中的“興”字。雖然是“歸興”,但卻是因游興而起,是游興的延續(xù)。這是借歸興寫游興,是對游興的不寫之寫。詩人若耶溪一游,“應會感神”,胸中出現(xiàn)一種怡然忘物、清朗超邁的情緒。這種心緒持續(xù)不斷地影響作者,終于觸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化為“汀草岸花渾不見,青山無數(shù)逐人來”的天成妙句。若耶溪是美的,歸途的景物也是美的。船行江中,水邊、岸上的各色花草目不暇接,一座座青山魚貫林立。詩人把心理學上的現(xiàn)象巧妙地寫入詩中,化靜為動,即景抒情——因乘風揚帆,急流飛渡,加上詩人舉杯暢飲,醉眼朦朧,就造成了“青山無數(shù)逐人來”的錯覺。這一錯覺是一個強烈的興奮中心,又造成“汀草岸花渾不見”的“外抑制”現(xiàn)象。詩人以汀草岸花映托出逐人之青山,以青山逐人映托出張帆急駛之輕舟,以輕舟急駛映托出自己游罷若耶溪之后歡快無極的豪興。這恰如渙渙江水,淪漪相推,把讀者的感情和想象也帶到了很遠的地方……。讀者似乎又隨詩人來到若耶溪旁,靜靜地、細細地重新感受、品味這里的一切。
這首詩融情入景,畫面流動,感情明快,筆致婉曲,體現(xiàn)了作者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的胸襟和志趣。
上一篇:齊己《舟中晚望祝融峰》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吳偉業(yè)《莫厘峰》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