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己《舟中晚望祝融峰》唐山水詩鑒賞
齊己
天際卓寒青,舟中望晚晴。
十年關夢寐,此日向崢嶸。
巨石凌空黑,飛泉照夜明。
終當躡孤頂,坐看白云生。
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也是衡岳七十二峰中最大的山峰之一。這首詩寫的是詩人于舟中晚望祝融峰的情景。
開頭兩句點題: “天際卓寒青,舟中望晚晴。”寫出望祝融峰的時間、立足點和周圍環境。雖未明確點出時令,但從對天際“卓寒青”的形容中透露出高遠清寒的氛圍。一個“晴”字暗示了天色并為后文寫景埋下伏筆; “望”字則統領全篇,以下描寫均由此生發。
接下來,按照詩歌起、承、轉、合的一般結構,本應緊承上句寫望中之景,詩人卻宕開一筆,寫乍望時的心情,使行文波瀾生姿,這已生一層曲折; 寫乍望的心情卻又不作具體描述,只以“十年關夢寐”相襯托,“此日向崢嶸” 時詩人的內心情感則可想而知,這又生一層曲折; 透過詩人夙愿得償的激動喜悅,盡管未作刻畫,祝融峰之令人向往亦可以想見,這又是第三層曲折。兩句之中有這許多曲折,由此可見詩人的匠心,同時為展開對祝融峰的描寫做了鋪墊。
“巨石凌空黑,飛泉照夜明” 兩句,完全是從大處落墨,遺貌取神,粗線條勾勒出祝融峰的輪廓。唯其如此,才鮮明體現出夜景的特點,使之宛如在廣闊無邊的天幕上展開的一幅巨大的潑墨山水圖。氣勢是那樣雄渾,筆墨是那樣酣暢,令人森然魄動。這兩句對仗極工,出句寫山,對句寫水,“巨石”、“飛泉”,一靜一動,一黑一明,互相映襯。構圖和諧,富有立體感。但這并不意味著詩人對山、水平均著力,而顯然是以山為主、以水為賓。“飛泉”一筆正是對祝融峰山勢陡峭最為形象有力的烘托。衡岳山勢高峻,平日云遮霧罩,不露崢嶸。晉代羅合《湘中記》說: “望若陣云,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峰。”所以詩人這里寫的,也是晚晴特有的景觀。
“終當躡孤頂,坐看白云生。”這是詩人因景生興產生的念頭,也是他由望峰激發的登臨絕頂的愿望。所以這一結尾不僅關合全詩,而且深化了主題。由“望”進而向往“躡”,這一構思明顯受到杜甫《望岳》的影響。浦起龍評《望岳》一詩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讀杜心解》)同樣,我們從齊己這首詩也可以看出他的襟懷和情趣。不過,前者積極進取、后者超塵出世,二者迥然不同罷了! 這之間的差異,有詩人個性的因素,更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開元、天寶年間與晚唐時代士人不同的社會心理。
翻檢齊己詩集,可以發現,其中有一首題為《登祝融峰》的詩。它的寫作年代雖無從確考,但至少說明詩人終于如愿以償了。
上一篇:方惟深《舟下建溪》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安石《若耶溪歸興》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