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志南《絕句》宋山水詩鑒賞
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是一首南宋詩僧志南描寫春天的小詩。其淡如水,其味卻彌長。《娛書堂詩話》記載: “僧志南,能詩,朱文公(朱熹)嘗跋其卷云: ‘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沾衣云云,余深愛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開頭兩句寫景敘事,用散行句式,文字上毫無渲染,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系”、“扶”、“過”三個動詞的運用使一個悠閑安詳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他從漫長的嚴冬、蟄居的斗室,來到春天的世界里。他在古樹蔭下系好小船(“短篷”),走過橋來,手中杖藜敲擊橋面,發出悅耳的音響。既然走進了美麗撩人的春天,自然就有所見所聞所感了,這就為下兩句抒寫主觀感受作了導引和鋪墊。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常,三四句卻峰回路轉,別有境界。春天,有繽紛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有動聽的聲音,寫春天而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無必要。象宋人葉紹翁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樣,詩人也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著力描寫自己對春風春雨的感受。“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用“杏花”、“楊柳”這兩個名詞作“雨”和“風”的定語,使比較抽象難摹的 “風”“雨” 形象鮮明了,寫出了春雨的芬芳、春風的溫柔。而且,“杏花” 和“楊柳”是兩個極易引人遐想的美好意象,花紅柳綠、蜂鳴蝶舞、春風春雨、紛揚飄灑,把讀者引入了如煙如夢的境界。詩人又用 “沾衣欲濕” 和 “吹面不寒”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規定春風春雨的特質。 “沾衣欲濕”, 寫春雨之小, “沾”、 “欲” 二字頗為傳神,從側面烘托出牛毛柳絮般紛紛灑灑的微雨; “吹面不寒”,則寫春風之暖,這風不是呼嘯而來,席卷而去的狂風,而是撩人面頰、挾帶暖意的和風。詩人抓住春風春雨略作點染,透露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然后撒手而去,讓讀者沿著詩人的思維方向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微雨和風、鶯囀花香、楊柳依依的爛漫春光。
志南是出家人,知道春秋代序,“萬物興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所以能不因年老逢春而感傷,能以純樸真淳之心體會春天的韻味。這首小詩質樸自然,言淺意濃。詩的前兩句是鋪墊,是導引,后兩句是主體。詩人用“即小見大”的手法,通過寫風雨來顯示春天的大景象,清新灑脫,耐人尋味。
上一篇: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方惟深《舟下建溪》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