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貢《日觀峰》金、元山水詩鑒賞
蕭貢
半夜東風攪鄧林,三山銀闕杳沉沉。
洪波萬里兼天涌,一點金烏出海心。
登泰山,都想見到日出的壯觀景象,為了看日出,人們不惜風餐露宿,要在山頂上過一夜。這一夜,也大都是輾轉反側,唯恐錯過凌晨那一睹即過的機會。七百多年前的金代詩人蕭貢為了觀日出,就在泰山頂上度過了這樣一夜,寫下了《日觀峰》這首詩。
日觀峰,在泰山玉皇頂東南,為岱頂觀日出處。峰北側一巨石懸空探出,長約二丈,名拱北石,又名探海石。于此觀日出,東臨蒼茫云海,視野開闊,大有遺世獨立之感。
是夜,詩人興奮得難以入睡,半夜就已醒來。夜半人靜,呼嘯的山風卷起陣陣松濤在高山空谷中回蕩,聽來是那樣澎湃洶涌,又是那樣神奇凌厲,似乎是山神在攪動、繞絆著千里鄧林,令大地不得安寧。“鄧林”,即“桃林”,神話傳說為逐日的夸父的手杖所化。《山海經·海外北經》說: “夸父……棄其杖,化為鄧林?!薄读凶印珕枴氛f: “夸父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詩人將風穿山谷喻為攪動鄧林,既寫出了夜風的聲勢,又給泰山披上了神話色彩。一個“攪”字活化了風在山中回旋的陣勢,開篇便先聲奪人。接著,詩人矚目東方,想象那是海上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的地方,這時也是蒼茫幽邃,不見它那銀光閃爍的樓閣。這是日出之前,天地幽暗沉沉,顯得神秘莫測。
東方在悄悄出現白色,首先進入人們視野的是那天地間的云海。觀過泰山日出的人都知道,泰山日出前的云海奇觀并不亞于旭日東升的壯觀。那時,泰山四圍,“?!?天一色,晨光斜射下,白浪翻卷,波譎云詭。蕭貢在詩中只用了 一句話來形容它: “洪波萬里兼天涌”,化用杜甫的“江間波浪兼天涌” (《秋興八首》之一),高度概括了泰山云海的莽莽之勢。
詩的最后一句寫泰山日出: “一點金烏出海心”,旭日仿佛在大海中沐浴完畢,曳著碧水,扯著霞光,躍將出來?!敖馂酢?,代指太陽,相傳日中有三足烏,故以金烏為日之代詞。隋康孟《詠日應趙王教》詩:“金烏升曉氣,玉檻漾晨曦?!碧?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hanyu/"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韓愈《李花贈張十一署》詩也有: “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p>
這首描寫泰山日出的詩,雖只四句,卻極有層次。前三句詩分別描寫了日出前的環境變化,最后一句寫日出,顯得簡潔括要,主次分明,頗具章法。另外,四句詩中運用三個神話傳說,自然妥帖,不但增強了泰山日出的神秘色彩,而且還賦予了大自然更動人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杜甫《日暮》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沈約《早發定山》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