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 仙乩詩》
噫(2)!來無跡,去無蹤,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尋,山萬重,入我門(3)來一笑逢。
【注釋】
(1) 仙乩:向仙人問事。乩(jī),扶乩,舊時的一種迷信活動。將丁字形木架放在沙盤或米盤上,由兩個人扶住木架兩端,依法請神,木架豎端會在沙盤或米盤上畫出文字樣圖案,示以吉兇。舊時民間在元宵夜玩扶乩的相當普遍,而且都把米盛在畚箕或筲箕內,故又稱“扶箕”。
(2) 噫:古漢語中的嘆詞,表示悲痛或嘆息。
(3) 我門:這里指佛門。
【譯文】
唉!它來時沒有形跡,去時也沒有蹤影;大荒山青埂峰下靠著參天古松的便是它。你們想要追尋它,高山相連千萬重,入得我佛門就能和它一笑相逢。
【鑒賞】
寶玉失玉瘋癲,賈府上下慌作一團,再次渲染悲劇氣氛,并暗示寶玉最后結局
就在賈母帶領眾人飲酒賞“海棠冬月開花”,怡紅院里人多熱鬧的當兒,寶玉脖子上的通靈寶玉不見了。賈母等全家人視為命根子的通靈寶玉丟失了,等于寶玉的命沒有了,那還了得!襲人等在院中遍找不著,緊張程度自不待說;探春、李紈、平兒最先知道,也非常著急,關了大觀園門進行搜查式尋找,也無結果,還問了賈環,懷疑他藏起來了,倒惹得他大發脾氣;王夫人得信跑來,寶玉顧及襲人等丫鬟擔當不起,就說是自己在外面路上丟失的,王夫人“急的眼中落淚”;鳳姐知道了出主意:先別讓老太太、老爺知道,也不要聲張,暗地里派人到各處察訪;若嚷開去了,偷寶玉的人知道橫豎“死無葬身之地”,反而把寶玉毀了,那就更不好辦了。林之孝家的說外面有個劉鐵嘴測字很準,建議測字,吃這行飯的人從來說話是活絡的,當然無結果。邢岫煙從測字得到啟發,說可請妙玉扶乩,因她以前在南邊和妙玉熟識,知道妙玉會這個,于是黛玉等央求她快去。岫煙當即到櫳翠庵,妙玉聽說原委后答應作法,結果問出仙人回答的一首《仙乩詩》來。這就是“扶乩”情節的始末。
扶乩是迷信活動,所謂仙人告訴了你所問之事的答案,完全是操作者根據沙盤或米盤上的文字樣圖案,憑想象進行的“自說自話”。妙玉玩的扶乩,沙盤上竟寫出了成文的文字,這是小說中才有的。高鶚為什么在這里安排“扶乩”情節?從小說寫作上看,曹雪芹在《紅樓夢》開卷時就以浪漫曲折的藝術創作方法,介紹了寶玉、黛玉的來歷,寶黛愛情的因緣,“扶乩”情節與寶玉的來歷相呼應,故對“扶乩”情節不能以迷信眼光看待。安排這一情節,從小說內容上看,高鶚還有更深的用意。
第一,再次渲染悲劇氣氛。“寶玉失玉”情節,是用另一種方式再次渲染賈府全面衰亡敗落到來之前的悲劇氣氛。在《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曹雪芹不止一次寫到關于通靈寶玉的事,賈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主人們、下人們都知道寶玉銜玉而生,通靈寶玉即賈寶玉,賈寶玉即通靈寶玉,玉在人在,玉亡人亡,故上上下下人人都視通靈寶玉為賈寶玉的命根子。在賈母眼中,寶玉是小輩中唯一有著祖上風采、可以光宗耀祖的孫兒,賈政、王夫人也都寄予厚望。現在命根子丟失了,賈寶玉就要大難臨頭、活不成了,賈母等家長的厚望也落空了,這事可悲不可悲?失玉之事本身就是悲劇,而不是丟失一件普通寶物。為尋找那塊玉,大觀園搞得雞犬不寧、人人自危;李紈、探春等姐妹們十分苦惱、束手無策,不敢告訴賈母等家長;王夫人知道了也沒有辦法,只能“急的眼中落淚”;鳳姐正在病中,聽說了只好拖著病體前來顧問,提出沒有多大希望的辦法。可以說上從王夫人、姐妹們,下至大觀園所有的下人、丫鬟們,全都籠罩在悲劇來臨前的緊張、焦慮、愁苦的陰影里。
第二,暗示寶玉最后結局。如果說“玩母珠賈政參聚散”、“海棠冬月開花”渲染的悲劇氣氛,所預示的悲劇結局是屬于賈府全家的,那么“寶玉失玉”渲染的悲劇氣氛、所暗示的悲劇結局,主要是屬于寶玉本人的。暗示了寶玉什么樣的結局呢?這首《仙乩詩》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形式上是拋下父母、妻子、家庭出家當和尚去了,實質上是哪里來的,仍回到哪里去了。《紅樓夢》開卷第一回,曹雪芹假借女媧氏補天傳說,說是有一塊石頭因無才參與補天,被女媧氏遺棄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后來該石“幻形入世”來到人世間,經歷了種種的幸福與苦難,飽受了復雜的心路歷程;最后又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有些評論《紅樓夢》的書上說,寶玉的前身是在西方靈河岸上灌溉絳珠仙草(黛玉的前身)的神瑛侍者。這也是《紅樓夢》第一回中表達的意思。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姑處先掛號,大荒山的石頭后去登記,警幻仙姑將他們合為一體“幻形入世”。高鶚基本上按照曹雪芹的原意,在渲染了“寶玉失玉”的悲劇氣氛后,就開始實質性描寫寶玉的最后結局,即出家全過程,直至最后寶玉考完試從考場出來失蹤,賈政遇見一個光頭赤足、身上披著一件大紅斗篷的人,“向賈政倒身下拜”為止——寶玉已經出家當了和尚,這塊頑石又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去了。
我說高鶚基本上按照曹雪芹的原意描寫了寶玉的最后結局,根據是:曹雪芹描寫寶玉、黛玉的來歷,寶黛愛情的因緣,只不過采取了浪漫曲折的藝術創作方法,對于寶黛兩個實實在在的主人公,卻又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塑造他們,主要表現他們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而這是從屬于《紅樓夢》深刻的思想主題的。高鶚將寶玉的最后結局出家當和尚,處理成在丟失通靈寶玉后,先是處于瘋癲狀態,后來失玉雖由和尚送還了,但始終未回到健康、精神正常的軌道上來,一直處在時而正常時而瘋癲的狀態下發生的事。和尚送還失玉,寶玉見了從未謀過面的和尚,竟笑嘻嘻地說:“好了,好了!”又說“那和尚與我原認得的”。王夫人說他“瘋瘋癲癲”,寶釵對他說“你醒醒兒罷”。惜春出家,他說他到過一個地方,見過一首詩(指《金陵十二釵正冊》對于惜春的判詞),說“我這不算泄露(機密)”。李紈、寶釵“甚覺詫異”,說:“不好了!這人入了迷了。”寶玉應考前夕,與寶釵的丫鬟鶯兒說了一通“誰有造化、誰沒有造化”的話,鶯兒覺得他“似乎又是瘋話了”。寶玉臨去考場的言語舉動,眾人“見他行事古怪”,聽他的話“又像有理,又像瘋話”。這許多的描寫,誠然可以理解為寶玉出家的決心已下,但宿命論氣息太重,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現實的賈寶玉”。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家當和尚,勢必削弱了寶玉的反封建、叛逆性格,有損于實實在在的賈寶玉的形象,也有害于《紅樓夢》的思想主題。如果曹雪芹自己來完成這個最后任務,我想他決不會將寶玉的最后結局處理成在半瘋癲的狀態下出家。《紅樓夢》越劇最后處理成:寶玉到瀟湘館哭靈,祭完黛玉后,把胸前的通靈寶玉摘下來丟棄于地,出門后頭也不回地走出賈府,此時遠處傳來寺廟的聲聲鐘聲,分明出家當和尚去了,寶玉當時完全是清醒的、正常的。這樣的處理比較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上一篇:《五美吟(黛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代別離·秋窗風雨夕(黛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