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建昌江水縣門前,立馬教人喚渡船。
忽似往年歸蔡渡,草風(fēng)沙雨渭河邊。
這首詩的作年,朱金城先生《白居易年譜》及《白居易集箋校》均定為元和十二年(817)所作。余以為不妥。按是年二月,白居易即入廬山營造草堂,至三月二十七日草堂落成,遷入新居。此后,白居易山居多于城居,直到次年夏季,始“欲出廬山”。在此期間,白居易的行止不可能到達(dá)位于江州之南的建昌縣一帶。又據(jù)詩中“忽似往年歸蔡渡,草風(fēng)沙雨渭河邊”二句可知,此詩當(dāng)作于春日。而白居易則于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奉旨除忠州刺史。余以為這首詩當(dāng)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春。是年春,白居易初到江州不久,官事輕閑,故有機(jī)會閑游。建昌縣西南30里有一座云居山(一名云山),行回峻極,頂常出云。山上有云居寺,約建于元和八年(813)。但距江州最近、亦最有名的風(fēng)景區(qū)則為廬山,白居易于是年秋始游廬山。若單為游覽,他大概不會舍近求遠(yuǎn),先到建昌云居山去的。據(jù)此可以推知,他當(dāng)是為公務(wù)專赴建昌一帶的。是年四月,白居易又有《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弟》詩,表現(xiàn)出他對渭村生活的憶念,與《建昌江》一詩的內(nèi)容正相吻接。
首句“建昌江水縣門前”,從眼前景物寫起,說建昌江水流經(jīng)于建昌縣治門前。詩題即取“建昌江”三字。建昌江,即修水,在江西省西北部,“縣”,指唐建昌縣(今永修縣)。次句“立馬教人喚渡船”,寫作者正站在建昌江邊,讓人呼喚船家,好盡快回到建昌縣衙里去。既是江邊,又正對縣衙,自然是個渡口,但此時渡船到哪里去了呢?作者于此巧妙地設(shè)一懸念,暗轉(zhuǎn)下文。
“忽似往年歸蔡渡,草風(fēng)沙雨渭河邊”二句,使“忽似”二字將筆鋒一轉(zhuǎn),出人意料地轉(zhuǎn)出一幅新的意境,即“往年歸蔡渡,草風(fēng)沙雨渭河邊”的情景。白居易于貞元二十年(804)春間,方自洛陽移家下邽,作有《下邽莊白桃花》詩。第二次回下邽,時在元和六年(811)四月。是年四月三日,白居易的母親陳氏病逝。白居易、白行簡遵禮了憂,全家遷回下邽故里。有《重到渭上舊居》詩。“往年”,應(yīng)指貞元二十年春作者第一次移家下邽之時。“蔡渡”,渡口名,與白居易下邽故居金氏村(又名紫蘭村)隔渭河相對,位于渭河南岸。白居易《重到渭上舊居》詩云:“舊居清渭曲,開門當(dāng)蔡渡。”王士禛《居易錄》卷十三引《渭南縣圖經(jīng)》云:“渭水至臨潼縣交口渡,東入渭南境,又東折至縣城,北曰上漲渡。又東南流曰下漲渡,又東北折而流曰蔡渡。以漢孝子蔡順得名,其地有蔡順碑。與樂天故居紫蘭村正隔渭河一水耳。”查《后漢書》卷三十九有《蔡順傳》,為至孝者,但為汝南安城人,且終生未離其家,疑“蔡渡”非因“漢孝子蔡順得名”。白居易第一次移家下邽時沒有留下渡渭河的詩,這首詩正好彌補(bǔ)了這一缺憾,使我們得以了解作者“往年”歸蔡渡的情景:春天,微風(fēng)吹拂,挾帶著青草的芳香。細(xì)雨如絲,落在沙灘上。白居易率領(lǐng)全家人移居下邽。因?yàn)橄掠辏瑹o人渡河,所以船家都纜船休息了。作者立馬于沙灘上,讓人急忙去喚來船家。那船家一聽說是白居易移家而歸,自然非常高興,便極為親切地招呼白居易全家上船。在當(dāng)時下邽一帶,白氏家族屬于名門望族。白居易移居下邽前,又已以“書判拔萃科”及第,名揚(yáng)天下,所以更會受到家鄉(xiāng)人民的熱情歡迎。但寫作此詩時,詩人卻已被貶為江州司馬了。“忽似”句中,一個“似”字,一個“歸”字,可謂全詩之眼。“似”字的內(nèi)涵是:而今在建昌江南待渡的情景,正和作者“往年”移居下邽時的情景相似。但當(dāng)年作者移居下邽是在剛剛進(jìn)士及第之后,而今卻是剛剛被貶官江州之后。然而這一個“似”字卻說明,作者即使在貶官江州之后,他外出回歸建昌縣衙,也像“往年”回歸自己的故居一樣親切。言外之意又說明,建昌一帶的人民仍像(“似”)下邽人民一樣,像歡迎他回歸故居一樣熱情地歡迎他。這其中的奧秘何在呢?就在于:人民詩人愛人民,人民詩人人民愛。白居易在貶謫江州之前,已創(chuàng)作出大量詩歌,于元和十年(815)歲暮編集為十五卷。其中有著名的《長恨歌》和《新樂府》、《秦中吟》。他的《長恨歌》,傳誦極廣,以至于“童子解吟”。他的《新樂府》、《秦中吟》,更是為人民歌與呼的力作,所以能贏得廣大人民的衷心愛戴。他每到一處,都受到人民的熱情歡迎。此時此刻,他即便是被貶謫江州,但江州人民對他仍像“賓至如歸”一樣地歡迎他。熱愛人民的詩人呢,也像回歸故里一樣地感到親切。
這首詩雖然寫的只是詩人在渡口“立馬教人喚渡船”的情景,但卻表現(xiàn)出詩人與建昌人民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暗寓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哲理。在藝術(shù)上,構(gòu)思巧妙,語言淺近,老孺皆曉;但卻意外有意,境外有境,饒富雋永之致。尤其是貴在“情真”二字。也正因?yàn)檫@樣,建昌人民把白居易的這首詩奉為至寶。人們?nèi)≡娭小傲ⅠR教人喚渡船”的詩意,在當(dāng)年白居易“立馬”之處建造了“喚渡亭”。據(jù)王士禛《帶經(jīng)堂詩話》載:到宋代,這首詩也由著名書法家“黃庭堅(jiān)書之亭上,明知縣梁崧重刻石”,至清代猶存。
上一篇:張說《送梁六》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白居易《寒閨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