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韓愈·送楊少尹序①
昔疏廣、受二子②,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于時,公卿設供張,祖道都門外,車數百兩③。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④,而后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方以能《詩》訓后進⑤,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丞相去歸其鄉。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后⑥,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道邊觀者亦有嘆息知其為賢與否? 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⑦,為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然吾聞楊侯之去,丞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⑧,不絕其祿。又為詩歌以勸之。京師之長于詩者,亦屬而和之。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 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⑨,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楊侯始冠,舉于其鄉,歌 《鹿鳴》而來也⑩。今之歸,指其樹曰: “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游也(11)。” 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12)。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于社者(13),其在斯人歟! 其在斯人歟!
【注釋】 ①楊少尹:名巨源,字景山,唐朝蒲州 (今山西永濟縣)人。唐貞元五年進士,能詩,官至國子監司業。年老辭官歸故鄉后,又曾任河東郡少尹。②疏廣、受: 即疏廣、疏受,西漢蘭陵 (今山東棗莊市)人,疏廣為漢宣帝時的太子太傅,疏受是疏廣的侄兒,為太子少傅。兩人同時稱病退休。③供張 (gongzhang): 也作 “供帳”,陳設帷帳。祖道: 古人遠行時,在道旁祭祀路神并設宴餞行。都門外: 長安城門外。兩: 同 “輛”。④漢史: 指《漢書》,其中有《疏廣傳》。傳: 記載。⑤國子: 即國子監,國家最高教育機構。司業: 國子監內的副長官。《詩》: 即 《詩經》。⑥忝(tian): 謙詞,辱,有愧于。⑦太史氏: 史官。張大: 廣泛宣傳。⑧都: 指楊侯的家鄉。少尹: 官名,相當于郡守的副手。⑨中世: 中古時。士大夫: 指官僚階層,亦指有地位有聲望的讀書人。⑩始冠: 剛好成年。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舉: 古代以科考取士之稱,也指赴試或考中。鄉: 指鄉試。《鹿鳴》: 《詩經·小雅》 中的一篇。唐朝鄉試后,州縣長官宴請中舉的人,宴會上歌《鹿鳴》詩,后因稱鹿鳴宴。(11)釣游: 釣魚和游玩的地方。(12)法: 學習的榜樣。(13)鄉先生: 古代稱辭官鄉居或在鄉任教的老人。沒: 死。社: 土地神,指祭祀社神的祠堂。
【譯文】 從前疏廣和疏受兩個人,因為年老了,有一天辭去官職離開了朝廷。當時官員們在都城門外設置帷帳,設了筵席送行,為他們祭祀路神,來的車子有幾百輛。路上觀看的人不住地嘆息和流淚,都在稱頌他們的賢德。《漢書》上已經記載了他們的事跡,而且后代擅長繪畫的人,又畫出了他們的事跡。到現在還照耀著人們的耳朵和眼睛,清楚得就像前幾天發生的事情一樣。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才開始用他所精通《詩經》的才學來教導學生的時候,一到年滿七十歲,也報告丞相要求離開京城回到他的家鄉去。世人常常說現在的人和古代的人是不能相比的,現在楊巨源和疏廣、疏受相比,他們的心志難道有什么不同嗎?
我很慚愧,官階排列在公卿后面,當時正生病沒能出門送行。不知道楊君離開京城時,在城門外送行的有多少人? 車子有多少輛? 馬有多少匹? 在路旁觀看的人是否也有人嘆息著、知道他是一個賢人嗎? 而史官又能否廣泛宣傳他的事跡為他作傳,使他能上繼二疏之后嗎? 不會冷落他吧?現在世上沒有擅長繪畫的人,而畫還是不畫,姑且不管它吧。然而我聽說楊君離開的時候,丞相有愛惜他的意思,就向皇上報告讓他擔任家鄉河東郡的少尹,以不中斷他的俸祿。又寫詩來勉勵他。京城中善于寫詩的人,也跟隨著作詩應和著。我又不知道當時二疏離開的時候,有這樣的事情沒有? 古代人和現在的人相同或者不相同,是不可能知道的。
中古時的士大夫,是以官為家的,罷免了官職就沒有地方可以回去。楊君剛成年,就在鄉試中舉,在宴會上唱著《鹿鳴》詩然后到京城去做官。現在他回到家鄉,指著那些樹說: “某棵樹是我的先輩種的。某條河、某座山,是我童年時釣魚和游玩的地方。” 鄉里的人沒有不敬重他的,并且告誡子孫們要把楊君不離開家鄉作為學習的榜樣。古時候所說的鄉先生,死后可以進入祠堂享受祭祀的人,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鑒賞】 這是一篇送行的序言。文章先略述漢朝賢臣疏廣、疏受叔侄因年老同時辭官出京城時官員和百姓送行的盛況,然后想象出現今楊少尹也因年老主動辭官回鄉時的送別情形。韓愈意在贊揚楊巨源功成身退,不戀名利的美德,跟有的士大夫以做官為終身職業不可同日而語。
文章在寫法上采取了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相比,在對照中自然生發出議論。寫得抑揚婉轉,多彩多姿。
上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送楊寘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