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張舜民善畫,也善作詩。此首絕句就是詩人以畫家的筆繪出的一幅春末夏初季節的村居圖。
作品以詩人立身之處——村居小屋為透視點,以視覺所觸,目力所及之景構成畫面,組織全詩。
首句“水繞陂田竹繞籬”,目光由遠而近。遠方溪水繞田而走,水田里種的什么看不清。這是模糊遠景。稍近處,排排短籬,根根翠竹,環繞掩映,則能看得清。這是園外之景。
“榆錢落盡槿花稀”,“榆錢”,是榆樹之子實,形扁平似古錢幣,春末隨風飄落。“槿花”,即紫槿之花。紫槿是供觀賞用的小樹,春季開花,花呈紫色。此句為園內所見,景物清晰:榆樹上的串串榆錢不知什么時候已經落盡;往日一枝枝爛漫的槿花此時也只剩得星星點點,好象仍在點綴著已去的春光。這句點明季節是在春末夏初。
后兩句詩人的目光又投向園外: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草地盡處,夕陽正紅,一頭老牛緩緩歸來,牛背上不見平日那個調皮的牧童,卻立著幾只東張西望的寒鴉,悠哉游哉,久不飛走……
這就是這首詩展現給我們的畫面。這幅畫遠景空曠,近景充實;色彩有白有綠,有紫有紅,有褐有黑,掩映成趣;物象有動有靜,有方有圓,有直有橫,有大有小,錯落有致。這些都符合畫理要求,所以給人的感覺是立體的,畫面形象是鮮明的。詩人還善于從大自然中捕捉最醒目、最富畫意的景物,如竹與籬掩映之景,槿花數點留于枝頭之景,牛背臥鴉之景。一經拈出,便生色不少。
張蕓叟詩: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與東坡所記蘇叔黨詩:“葉隨流水歸何處,牛載寒鴉過別村。”下句與張相合。( 《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引《復齋漫錄》)
上一篇:《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村行·王禹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