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言情贈友詩歌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韋應物的詩,以古雅閑淡著稱,有出神入化之妙。沈德潛在其《說詩晬語》中曾指出: “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淡,并入化境。”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應屬進入化境之列的詩。
詩的開頭非常自然,平淡無奇。詩人在書房中讀書,忽然感覺有些寒冷。正由這一“冷”,生出下面的許多文章。書房中條件舒適,尚且感到冷,那末,那些在山中頂著寒風打柴的“山中客”的苦楚,就更可想而知了。這些“山中客”,便是與詩人有過一段交往的“全椒山中道士”。“澗底束荊薪”,刻畫出了道士們的艱苦勞作,“歸來煮白石”,又突出了道士們的清苦生活。這兩層意思相疊加,不僅透露出詩人的同情之心,尤其表達了詩人的關切之情。
詩人的心思還不僅停留在同情上,他還想有所行動,“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便是詩人此刻的想法。這“一瓢酒”一定使詩人憶起了那與山中道士朝夕相處、飲酒賦詩的日子; 這“一瓢酒”又反映了詩人此時急欲雪中送炭的迫切心情。試想那在寒冷的山風中打柴的道士,若能喝上一杯酒暖暖身子,該是多么難得啊! 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這淺淺的“一瓢酒”其實勝過千金,滴滴酒中溶化著詩人對山中道士的火熱友情。“風雨”二字,既照應了上文道士伐薪的艱苦,又傾注了詩人對道士的懸念之情,真是秋風秋雨愁煞人,愿持卮酒暖人心。
心雖赤誠,情卻難寄。“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道士們四海為家,行蹤飄忽不定,到哪里去尋找呢?那 “一瓢酒”又如何送呢?詩人在詩的最后兩句中反映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悵然心情,既包含了對山中道士的懷念,也留下了回味聯想的余地。“落葉”顯得凄涼傷感,“空山”更增強了秋山的蕭瑟氣氛,“何處尋”又重復了詩人對道士的苦苦思念,真是一唱三嘆,情滿字里行間。
這首詩的構思很簡單,乍看也并無驚人之句,但因為詩人運用了形象思維,并巧妙地與意念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郡齋寂寞的書生,澗底束薪的道士如在眼前,而詩人對道士的深思苦念更透過這種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讀者。全詩承接自然,意味雋永,詩人直抒胸臆,從容落筆,淡淡著墨,但其效用卻遠勝過工筆重彩。正是這種古樸閑雅的風格美給人以藝術享受,使人玩味無窮。于平淡中見深摯,于自然中吐真情,這大概就是此詩被人譽為“化工筆” 、“一片神行” 的原因吧!
注釋
①全椒: 縣名,在今安徽省。②白石: 相傳道家在重陽節將薤白、黑芝麻,白蜂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在一起熬煮后服用。
上一篇:《寄人》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寄劉蘇州》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