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本詩贊美深秋景象。題目是“長安秋望”,但詩人不寫落葉、枯草、寒雁、悲風這樣的景物,沒有這類詩歌所常見的凄涼、哀愁的情調,新意盎然,不落俗套。
表面上看,首句寫“樓”。其實主要是寫人,即詩人自己。“樓”只是詩人“秋望”的處所罷了。這座樓靠近樹,又高出樹。詩人屹然站立在高樓上,仰望著蒼茫的藍天。“霜”字表明,這是一個深秋的早晨,高高的樹梢上還掛著白霜。這一句雖沒有正面寫人,但我們能夠感覺到人的存在,而且他顯得遠比平時高。
第二句用明鏡比喻晴空。天空沒有半點云彩,象不染一塵的大鏡子。所謂“秋高氣爽”,秋天的天空本就高朗,遇上這萬里無云的特好天氣,更顯得澄徹、高遠。“鏡天”使詩人感奮,豪邁之情、向上之心,油然而生。
他把視線向南轉移到巍峨的終南山。只見它重巒疊嶂,大有拔地而起、破天而立之勢。第三句的“南山”,就是長安南面約五十里的終南山。它東接驪山、華山,西接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之一。唐太宗曾用“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青天”(《望終南山》)的詩句描寫過它。杜牧在《獨酌》中說: “長空碧杳杳。” “秋色”的“色”,在這里特指天藍色,用來指代天,不是指景象、景色。詩中秋天的景象除了“樓”、“霜樹”、“鏡天”等,當然也包括“南山”在內。因此,作為秋天景象之一的“南山”,不能與秋天的景象作比較。
第四句的“氣勢”,就是指南山和天來說的。“兩相高”三字具有兩重意思:一是秋天的山和天都比平時高;二是“南山”與藍天要比高。在詩人眼里,直插青天的終南山,大有與寥廓的藍天一比高低的氣概。雄渾的筆觸滲透了詩人奮發圖強的精神。這后二句詩備受后人稱道。
世稱杜牧“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為警絕。而子美才用一句,語益工,曰“千崖秋氣高”也。(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
予初喜杜紫微“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語,已乃知出于老杜“千崖秋氣高”,蓋一語領略盡秋色也。然二家言巖崖間秋氣耳,猶未及江天水國氣象宏闊處。一日雨后過太湖,泊舟洞庭山下,乃得句云“木落洞庭秋”。或云此蹈襲“楓落吳江冷”語,第變冷為秋則氣象自不同。彼記時耳,是安知秋色之高,盡在洞庭里許乎?此淵源自《楚騷》中來。《九歌》云: “洞庭波兮木葉下。”其陶寫物象,宏放如此,詩可以易言哉! ( 〔宋〕陳知柔《休齋詩話》)
上一篇:《長安古意·盧照鄰》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長安秋望·趙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