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蒼龍嶺》明山水詩鑒賞
袁宏道
瑟瑟秋濤谷底鳴,扶搖風里一毛輕。
半生始得驚人事,撒手蒼龍嶺上行。
這首紀游詩寫出蒼龍嶺的高峻險要,以及詩人登山歷險的樂趣。
蒼龍嶺,在華山北峰南側,是通向落雁、朝陽、蓮花三主峰的必經之道,南北長1500米。詩人寫蒼龍嶺的險峻,開篇僅擒住谷底松濤作文章。攀登蒼龍嶺,得先經擦耳崖,攀鐵鏈,登石鎖,這才開始進入蒼龍道口。沒想到嶺上艱險有增無減,其道中突旁削,寬僅三尺,兩旁峽谷深不見底。時值晚秋,平原尚且秋風蕭瑟,何況西岳華山!瑟瑟谷底之風,樹濤如波,翻滾怒號,將嶺上游人的心緊揪,令人屏氣脅息,頭暈目眩,不僅不敢下視,甚至還會喪失繼續前進的勇氣。正當讀者為游人捏一把汗時,只見詩人身如一毛之輕,在風中扶搖而上,灑脫自如,讀者也隨之如釋重負,繃得很緊的神經也松弛了下來。這里,詩人采用了先擒后縱的表現手法。“扶搖”,語出《莊子·逍遙游》,鯤鵬搏扶搖而上九萬里,何等氣魄! 而詩卻接以 “一毛輕”,詩人過嶺時的輕捷之狀,松快之情,過人的膽略,無不歷歷在目。
詩人性愛山水,足跡幾乎遍及東南名勝。他游華山時年已四十二(即去世的前一年),故曰“半生”。“始得”二字,則透露其向往華岳已久的心情。“驚人事”,是說登華山,特別是過蒼龍的艱險。早在北魏時期,酈道元就有過這樣的描述: “從祠南歷夾嶺(即蒼龍嶺),廣裁(才)三尺余,兩箱(廂)懸崖數萬仞,窺不見底,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矣。” (《水經·河水注四》)又傳說,唐代文學家韓愈攀上此嶺,惶恐失色,自度生還無望,還寫下遺書,投擲崖下(后由人扶下山)。多么“驚人”! 你看,嶺盡處“韓愈投書處” 五個石刻大字還赫然眼前,第三句映襯第四句。“撒手蒼龍嶺上行”,度嶺之難, 多少人手足并用, 還難免膽戰心驚, 而詩人卻撒開雙手而行,泰然自若,其歷險若夷的神態活靈活現。
今天登華山已經夠險的了,而明代時更險于今,據詩人說他是“犯死 一往”的(《華山別記》)。而此詩卻寫得灑脫泰然,靈動俊快,豪邁爽朗,詩人酷愛山水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上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