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唐山水詩鑒賞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 一首送別詩。芙蓉樓,原址在唐代江南道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鎮(zhèn)江); 辛漸,是詩人的好友,正準(zhǔn)備由潤州北上洛陽。當(dāng)時詩人正在江寧丞任上,于芙蓉樓為辛漸送別,并寫下兩首詩,這是其中之一。
和一般的送別詩相比,這首詩確實有些別具一格的地方。其一,自古以來,“黯然銷魂”的別情本是最易大作文章的,偏偏在這首詩中卻寫的很淡,除了 “送客” 兩字帶有一點 “別”的意味,其余文字只是寫景、寫事而已。其二,詩中傳世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 也恰恰不是寫別情的句子,而是剖白詩人心跡、人品的文字,所以,這首詩既可看作是送別詩,也算得上是言志詩,還可以視為是山水詩。
據(jù)和詩人同時代的殷瑤說,王昌齡“晚節(jié)不矜細行,謗議騰沸,再歷遐荒”,這首詩大概就是寫在詩人不斷蒙受“謗議”的時候。“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保婚_篇,詩人便以大筆勾勒出一幅凄涼迷茫而又開闊浩渺的畫面: 凄凄冷冷的秋雨悄無聲息地漫天而來,鎖住了大江,籠罩了吳地,天地間一片濛濛寒意,黯淡蕭瑟。這種寒意是屬于大自然的,更是屬于詩人心上的,它分明地透露出詩人在一片“謗議”之中的內(nèi)心感受,真正是景語,又是情語。尤其這一個“連”字與一個“入”字,極富表現(xiàn)力,把寒雨緩緩侵襲而來,迷漫于天地之中的氣氛渲染得濃烈、真切。
第二句,詩人則把場景一轉(zhuǎn),在一片寒意逼人的氣氛中,展開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送別情形。清晨江邊雨中送客,值得寫的景物應(yīng)該很多,象“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象“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象“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鏟地東流去”,都不失精彩句子,而詩人這里卻只寫了 “楚山孤”三字,細細琢磨,這三字的確傳神。連綿起伏的楚山,原本無所謂“孤”與不“孤”,可詩人目送友人遠去的身影,想到自己屢遭“謗議”的遭際,又怎能不“孤”從中來呢! 于是,這“楚山”就成了詩人移情的對象,成了詩人人格的象征,仿佛詩人就象楚山一樣孤獨寂寞而又堅韌沉靜地佇立在江邊。這種移情于物、托情于景的手法在古詩中并不新鮮,但當(dāng)此情此景一旦成為一種偉岸不屈人格精神的象征,成為孤潔高傲的個性的體現(xiàn),就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和魅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內(nèi)心自白,才顯得格外有分量。誠如很多人分析的,以冰心玉壺自喻,確是想象奇特,語言明秀。但更有價值的,卻還是“冰心”“玉壺”所象征的詩人那種“我行我素”、清澈無瑕的高潔品格。如“冰心”在“玉壺”,這不正是詩人之“孤”的真正內(nèi)涵?或許,只有讀過這一句,然后再翻回來體味“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边@兩句所寫的意境,才能領(lǐng)悟其中真正的意蘊。
把孤潔傲岸、晶瑩透澈的人格精神傾注于景物描寫之中,當(dāng)是這首詩成功的秘訣。
上一篇: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袁宏道《蒼龍嶺》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